近期對陸政策上民進黨出現了不同聲音。臺灣《旺報》今日刊載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的文章指出,相對於蘇貞昌這時不斷的提出各種“臺獨”理論,蔡英文顯然要比蘇貞昌柔軟得多,她的柔軟和蘇貞昌的僵硬,在民進黨內已經判若兩種不同路向的産生,這也象徵著民進黨內“兩個太陽”的路線已經分裂。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雖然不願意承認她跟謝長廷會組成“和中聯盟”,以對抗蘇貞昌和遊錫堃的“反中聯盟”,但是她的走法卻走不出外界的想像空間。其中主要的還是她的學界與政界幕僚群在1月15日到19日期間,到大陸進行一趟“無聲之旅”,而且她還稱大陸為“對岸”,不再像以前的滿口“中國”。
“兩個太陽”已做出區隔
這是當前蔡英文改變最大的地方,相對於蘇貞昌這時不斷的提出“海鷗理論”、“中國加一”的“新臺獨理論”,蔡英文顯然要比蘇貞昌柔軟得多,儘管這一次蔡英文沒有親自帶隊前往大陸訪問,但她的柔軟和蘇貞昌的僵硬,在民進黨內已經判若兩種不同路向的産生,這也象徵著民進黨內“兩個太陽”的路線已經有所區隔。
今年5月份的民進黨主席選舉,誰能當選,誰必然可以直指2016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因為新當選的民進黨主席,將是年底“七合一地方選舉”的領頭羊。
所以,蘇貞昌選擇走“新臺獨之路”,蔡英文選擇走兩岸“和平之路”,這不僅是一種較勁,也是把兩個人在民進黨內兩岸政策分岔的開始。對蘇貞昌來説,以民進黨員深綠的偏多,再加上有綠媒幫他煽風點火,蘇會選擇走“新臺獨之路”,自有他的道理。但是,蔡英文現在沒有黨主席的舞臺,也沒有綠媒幫她煽風點火,她要跟蘇貞昌有所區別,必然會選擇走填補她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選時的那“一里路”,這是蔡英文和蘇貞昌最大的區隔。
在另一方面,蔡英文也必須跟高唱“憲法共識”的謝長廷有所不同。謝長廷從提出“一國兩市”、“憲法一中”、“憲法共識”以來,顯然他都是選擇以“兩岸政治”作為民共交流的突破口。
而蔡英文這次以幕僚先行,所走的路都是專業交流,以及她所説的“公益”作為民共交流的風向。這樣,既可區別於謝長廷,又可和蘇貞昌展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面向,讓民進黨的黨員有不同的選擇。
從這裡也可看出,兩岸交流這5年多來,在人流、物流都相當暢通的情況下,民進黨黨主席的選舉,已經無法再關起門來辦,而必須環繞著兩岸政策來進行選擇,這也是從2012年謝長廷第一次登陸以後,到現在蔡英文必須讓幕僚前往大陸進行“試水溫之旅”的原因。所以,現在民進黨的眼中不能沒有大陸,更不能沒有兩岸政策,而且必須是可行的也就是大陸接受的兩岸政策。
面對大陸已無法回避
至於蔡英文和謝長廷是否可能結合成“和中聯盟”,以最近的發展看來,這是有可能性。在“兩個太陽”的爭霸之下,雖然蔡英文的民調高過蘇貞昌有20﹪以上,但在一個團體內,強者要更強,必須得與更多黨內的強者結盟,因為蔡英文和謝長廷的路線比較接近,兩人結盟的態勢將會越來越明顯。而蘇貞昌力推遊錫堃參選新北市長,也是有意讓外界産生蘇遊結合成“反中聯盟”的印象,才有辦法跟蔡英文的高民調、蔡謝結盟一較長短。
今年5月黨主席的選舉,民進黨員所投下的一票,不僅是票選黨主席,也是為2016民進黨該推出什麼樣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做出抉擇,因此,黨主席的選舉,就顯得比以往重要。蔡英文要讓民進黨員有更多元的選項,她在大陸冰天雪地的時刻還讓幕僚群前往“對岸”訪問,顯見她的佈局之精心已意在言外。
而黨主席的選舉是選擇走蔡英文的“和中之路”,還是蘇貞昌的“反中之路”,這正考驗民進黨員是否接受兩岸已經簽署的19項協議以及更深化的交流。如果選擇蘇貞昌,那麼民共交流可能還要推遲更多年;如果是選擇蔡英文,那麼民共交流必然會隨著新主席的上任而快速前進。
最重要的是,從華山會議“對中紀要”的結論出爐以後,民進黨已經無法排除面對大陸,不管是選黨主席或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民進黨員一定會多一項大陸的選項,這將成為民進黨未來發展不可回避的“法則”。(王昆義,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李培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