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寫出新穎、寫出價值、寫出深度
晚清三傑近十幾年來都是出版的熱點。以左宗棠為例,21世紀以來有不下三十本傳記出爐,其中既有20世紀末的版本再版又有新鮮的產品。每年出版的有關左宗棠的作品都在兩本左右。曾國藩的傳記更多,李鴻章的傳記也不少。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獲得認同,必須要寫出新穎、寫出價值、寫出深度。
經過數月的奮鬥,憑著二十多來對歷史的熱愛,我自認為初步完成了這個任務。那麼,我們來看看——價值。
價值必須是針對今天的價值
面對三十幾本左宗棠傳記,只有寫出價值來才能脫穎而出。然而,面對三五年來,有關左宗棠作品寫作的起點、價值越來越低的現狀,創作有價值的作品是需要某種勇氣的。什麼叫有價值?一是左宗棠對于為官、治官、練兵的某些做法對今天的價值;二是挖掘一些被許多人忽視的左宗棠的其他才能。
作為清廷內部少有的三農專家,他對于如何保護民生問題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
分析今天左宗棠傳記的價值越來越低的原因是雷同傳記過多,如果再繼續如此寫下去也就無法跳出紀年的窠臼。為此,某些作者採取了迎合讀者某些趣味的形式:根據某些讀者喜歡發財、喜歡當官的特點,他們便將左宗棠寫成了官場典范。
然而,這樣做貽害不淺。左宗棠本人說自己不適合當官,強烈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當官兒;發財更輪不上他了,他將自己工資的80%都捐了出去,二十多年積累起來的財產,都不如李鴻章一年賺得多;更為嚴重的是,左宗棠在三大權臣中勢力最小反而是最先被剪除羽翼的。因此,他並非官場寵兒而是官場棄兒。
當官、發財的方法與心得並不是他給今天的我們帶來的價值,其真正的價值是:
左宗棠的一生很悲劇,其原因在于他沒有找到好的領導,那麼,該如何尋覓好的領導呢?如果找不到又該怎麼辦呢?
左宗棠脾氣壞,愛得罪人,在官場根本無法生存,但他卻生存下來了。何也?
左宗棠對于農業、農民、農村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將給當今一些看不起農業、農民、農村的人帶來什麼啟迪呢?
左宗棠在一百五十年前設計的強國之路,對于今天有什麼借鑒意義?
左宗棠的軍事經驗告訴我們,左宗棠活著的時候,中國與歐美日的差距確實不小,但絕對到不了中國“戰必敗”的地步。但為何總是失敗?為什麼只有左宗棠打勝了一次反侵略戰爭?其原因是什麼?
左宗棠的價值被人們貶低了,他的價值並不僅僅在于軍事,更在于民生、民強。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保障民生的方法,促進民強的原則。例如,左宗棠時代民生就是保護農民的生存權,民強則是一種探索。那麼,今天民生則是指保證所有民眾的生存權、居住權、教育權,民強的方法我們依然在探索中。
盡管時代變了,但有一條始終沒有變,于今天反而更迫切了。例如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早在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就明白了農業、水利、自然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因此,左宗棠的軍隊走到哪里,栽樹養蠶、興修水利、培育農作物便會跟隨到哪里,同時,對于樹木和農業的重要性就會被宣傳到哪里。
然而,我們捫心自問地想一想,當我們著眼于向西方學習、發展工商業(今天則是服務業、金融業、科技行業)的時候,是否明白了中國目前的死結還是三農問題?
數十年前北京黃沙漫天的時候,我們才想到“哦,該種樹治沙了”。結果,我們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種樹。但全民運動下卻伴隨著大量因為應付公事而造成的死樹,而那些長大的樹卻在一些強勢人物的帶動下被砍伐賣錢了。直到黃沙越來越嚴重,已經無法讓人再躲避的時候,我們才又開始重視這一問題。
當我們叫嚷著“可以用錢買糧食”的時候,我們忘記了糧食的重要性。只有當糧價上漲的時候,我們才會想到“哦,糧食確實重要,它關係到民生、穩定和安全”。
這一切背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基礎下的短視。首先,我們有一大群像袁隆平那樣的知識分子以及廣大默默無聞的農民,給我們打下了“吃飽了罵娘”的基礎;其次,我們在飽了之後,一心想快速致富。由于太過于著急,我們常常把最根本的東西忘記了。
例如左宗棠對農業、水利、自然環境的重視被忽略了一個多世紀,直到今天,這些行為仍然不受重視。國家近年來撥付幾十億元修築新疆的坎兒井,重復著左宗棠當年的做法。
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就在于今日的知識分子和精英分子都像李鴻章那樣過于重視向前看。本人並沒有否定向前看的正確性,然而,向前看的同時也要看中國的國情。中國國情之復雜是任何歐美國家都無法能比的。例如我們的文化基因中講究“和”,這就不允許中國像西方國家那樣以“侵略”他國為發展基礎。因此,向前看、向歷史看兩者必須兼顧。
向前看告訴我們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向歷史看告訴我們要想國家穩定,必須要把三農問題解決好。只有這樣,當中國絕大部分民眾都脫離了貧困之後,中國向前看的效果才會真正發揮威力。
有了這些價值,這本書的深度自然就有了。
深度必須要通過對比、分析才能看出
要想說明上述價值,就必須要通過對比、分析。例如,晚清中前期(1840年到1885年),在兩次鴉片戰爭、收復新疆、中法戰爭這四次較大規模的對抗侵略者的軍事戰爭中,我們輸了三次,這到底是為什麼?
有的人說,軍事武器和人員素質不如敵人;
有的人說,晚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造成中國人對世界不了解;
有的人說,清軍在社會制度、經濟水平、科技水平落後的情況下,失敗很正常。
然而,晚清在1840年與英法的GDP差距並不大。之所以失敗,其原因就在于:晚清統治者一味追求“和平”,自動放下了武器。那麼,統治者為何如此?光鮮的理由是:為了人民免遭戰火。其實,真正的用意在于怕自己奢華的生活受到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完全是因為國內動亂。中法戰爭中國略佔上風。在此情況下,中國的失敗則多了“喪失民族自信心”這一原因。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一些洋務派人士,過于看重武器的作用,從而忽略了民心、人心、軍心。他們希望用妥協(之前人們將李鴻章作為“妥協派”的代表,本書也持此觀點。然而,本人的妥協派、抵抗派與之前在本質上不同。妥協派和抵抗派同屬改革陣營,他們都是為了國家好,只不過在方法上有所不同。我認定的妥協派是以暫時妥協換取發展時間;抵抗派是以勝利帶動發展)來爭取時間,從而得到成長。
然而,這種成長是在統治者的奢華之心、平穩之心沒有改變的狀態下的成長,而這種成長最終在腐敗、內鬥下全部化為了烏有。
南宋卑顏屈膝換取了一百多年的存在,晚清則只換來了七十多年的存在。拿整個中國的利益換取列強歡心的結果是:列強胃口越來越大,日本想吞並中國,中國險些亡國滅種。
這也是本書對左宗棠和李鴻章進行對比的原因。本人並不認為李鴻章賣國,但也不認為李鴻章的功績有多大。通過二人的對比,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左宗棠的一生和李鴻章的一生,他們的悲劇色彩其實都非常濃厚。
左宗棠戰鬥了一輩子,希望用“手中的劍”砍斷侵略者的獠牙,最終,卻以不能再當獵人而遺恨海邊,其悲壯堪與宗澤相比美。
李鴻章是希望以妥協換發展。妥協了一輩子之後,他卻發現自己的妥協幾乎沒有什麼成果。李鴻章的悲壯在于,任何時代對其評價都只能走兩個極端。
悲劇雖然令人痛惜,但它的價值卻是最高的。兩個治世能臣在腐敗的統治者的統治下,不管他們是如何地奮力拼殺,其結果只能是失敗。這就是那個時代所有人才的悲哀。正如張謇在臨終前所說的那樣:“我張謇實在是不幸呀,生活在中國;更不幸的是竟然生活在了當今這個時代;然而最不幸的是我卻抱著一種書生志氣——讓中國屹立于民族之林。”
晚清時期,一般是指從1840年到1911年。在這70年的時間里,中國在亞洲的地位由是各國學習的楷模變成了被歐美列強欺淩的“弱小”。1885年左宗棠之死和中法戰爭的不敗而敗,使得晚清喪失了最佳“中興”的機會。而在此之前的中國,無論在軍事、經濟、人才還是國力上,都是完全有可能戰勝西方列強的。
然而,最終,一次次機會被浪費掉了,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橫縱結合,點面結合:各章內容簡介
十幾年來,三十幾本的左宗棠評傳大多按照時間順序寫作。盡管每本書在文風上有所不同,但在內容上可以說基本相同。以本人手頭上非“月攢”的十來本傳記來說,僅有一本孫佔元先生寫作的《左宗棠評傳》沒有簡單地採用紀年的寫作方式寫作。
無論是企業傳記還是個人傳記,寫作無非兩種方式,點形式的紀年,面形式的成績。《左宗棠評傳》分上下兩篇,分別對應紀年、成績。點的形式符合邏輯思維,它是“豎”;面的形式則會讓人們立體感受傳主都做了什麼,它是“橫”。前者能讓讀者對傳主的一生有一個全面了解,解決了做了什麼的疑問;後者則讓讀者對傳主的一生何以偉大有了了解。
本書採用的方式則是以左宗棠六十五歲以前的經歷,按照紀年體進行表述,其目的就是為了告訴讀者:左宗棠的一生都做了什麼事情。六十六歲以後則採用了成績體進行記述,其目的就是告訴讀者:左宗棠的存在有什麼價值。
第一章主要記述了左宗棠57歲之前的生活經歷,高度概括這一時期左宗棠都做了什麼。
第二章主要敘述了1869年到1878年左宗棠在西北陜甘內亂時期的作為,點面結合,以點為主。對左宗棠在陜甘寧青做了什麼事兒、為什麼這麼做進行了初步概括。
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敘述1878年到1885年左宗棠收復伊犁、中法之戰的經歷。結合當時國內、國際的情況進行詳細解說,從而論證左宗棠這麼做的原因以及後果。
第五章則針對左宗棠的一生做了哪些事兒,這些事兒對今天有何借鑒意義進行了說明。
序言
我是學工程出身,對于歷史並不內行。數年前先父的《左宗棠傳》出版以後,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開始閱讀了一些關于左文襄公的書籍,對于高祖的了解也由斷裂、模糊的印象升華為係列的清晰認識。李連利先生將其新作《晚清第一帥:左宗棠評傳》交到我手上之後,讀後有頗多感慨。盡管近年間關于晚清政治人物的著作已出版了很多,李先生作為一個自幼就崇拜左文襄公的作者,對文襄公的一生有相當深的認識,這部書稿中有不少亮點和獨到的觀點。
例如關于左宗棠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作者非常明確地指出,左文襄公與李文忠公的爭論是洋務運動路線之間的論爭,他們之間的路線之爭,其實對後世甚至今天仍有某種參考意義。之前的同類圖書雖有所涉及,但如此明確、係統的論述卻屬鮮見。當然,限于篇幅許多問題還有待左宗棠的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研究。再比如作者提出的左宗棠重視三農和荒政問題,在之前的傳記中也鮮有專門提及。對于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三農和荒政(包括水利建設)仍然是基礎工作而不能放松,文襄公當年的許多措施,對于後世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縱觀全書,作者並非是簡單地陳述文襄公的一生,而是將主要功力放在了“評”上,力圖在歷史與現今之間架設一座橋梁,在諸如為政、為官、為民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可以說,該作品是一部全面介紹左文襄公人生價值的力作。
左文襄公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是一位為祖國統一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傑出軍事家、政治家,在工商業發展與對外開放、農業與水利建設、植樹造林、開發大西北、戰爭的善後處理與民族問題以及廉政為官等方面給也後人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值得深入研究、借鑒。在晚清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中,高祖能夠克服各方面的困難,完成一些有益于國家、有益于老百姓和子孫後代的事,依靠的是強烈的愛國熱忱。我也完全理解,當他看到祖國被西方列強侵蝕,而封建統治階層卻步步退讓時的無奈和痛苦。對這位一生都在為國家和民族發展努力,沒有將榮華富貴、子孫衣食無憂作為人生目標的古人,很多學者給予了高度肯定,但也有一些作者由于不能全面、客觀地觀察歷史甚至基于不實的傳言而有過一些不公正的評價。今年恰逢左宗棠誕辰200周年,作為文襄公的後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開展相關的研究,發掘更多的史實,站在歷史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高度,對左文襄公的一生給予真正客觀、公正的評價。
左禹(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原副校長) 2012年4月10日
正文
第一章1866,狷狂左帥在眼前
林則徐(1785年—1850年),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雲貴總督,謚號文忠。作為深刻影響中國近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人物,他是左帥的精神導師。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歷任閩浙總督、陜甘總督,謚號文襄。
左宗棠確屬晚清政壇異類,他是純粹的草根階層出身,其性格注定他在官場無法生存,對于這一點,左宗棠非常清楚,因此左宗堂嚴厲禁止子孫從政。在左宗棠人生的前四十年,經歷如下:幼年成長(1812年-1827年)、娶妻生子和考取功名(1827年-1838年)、教書育人(1837年—1843年)、實踐經世致用之學(1843年—1852年)。而同一時期的胡林翼、曾國藩等中興之臣都略有成就,特別是胡林翼已然位列朝廷重臣並成為皇帝看重的能臣。
由于對清廷腐敗認識較清,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左宗棠對清廷的態度十分曖昧。直至太平軍和清廷都欲對其採取行動之際,他才不得以徹底加入清廷一方。由于個人才能卓越,清廷立刻對其予以重任,使之成為制衡曾國藩的一股勢力。在其勢力擴張之際,清廷又倚重李鴻章對其制衡。
晚清政府在權力鬥爭方面的嫻熟,是其能夠茍活七十多年的最關鍵因素。然而,對政治權力的嫻熟並不能代表治國、富國、強國能力上的高超。在國內對待民眾生活、外交方面,晚清政府(特別是最高統治者)的無能暴露無遺。
在對待民生問題上,左宗棠顯然要比曾、李更加重視,其治理的浙江成為當時東南各省之冠,也是最先從戰亂中復活的省份;其治理的福州成為中國海軍的誕生地。
在左宗棠人生的前57年,我們可以用苦難多多、磨煉多多、貴人多多來評價,正是因為前兩者塑造了他的才能,使他一遇到時機就可以展翅翱翔。可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左宗棠用了40年的時間才等到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