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湘軍鐵三角:左曾胡
一生相交胡林翼
1833年正月,來到北京參加會試的左宗棠,前去拜訪了父親的好朋友胡達源。早年,胡達源和父親都就讀于岳麓書院,父親臨終前就經常提到這位好朋友。因此,左宗棠一到北京就前去拜訪了這位世伯。
家人將左宗棠讓進客廳,胡達源非常高興,便命人將自己的兒子胡林翼請了出來。“你們年輕人多親近些,我和你父親就是好朋友,希望你們日後也能成為好朋友。”
還真是奇怪,左宗棠這個人經常愛和人抬杠,但和這個長他四個月的兄長卻不知為何,竟然沒有任何摩擦。按理說,二人都是年輕人,互相不服才常見,二人卻你一言我一語說得昏天暗地,先說東邊日出西邊雨,後說大樹旗桿與藍天,再說國家大政與方針,最後說到為政外交,白天說不夠,那就晚上談。
入夜,二人坐在床上你一言我一語,互相交談經世致用之學。胡林翼因為身在北京消息靈通,便對他說起了官場的一些事情。年輕人熱情高漲,一個勁兒地譏諷時政,批評朝中官員。下手們在旁聽了,全都想笑但又不敢。
這時,胡達源走了進來,笑道:“看你們說的,林翼呀,你也不嫌害臊,人家宗棠都是舉人了,你連個舉人還不是。”“爹,甭說舉人,就是進士我都是如探囊取物一般,呵呵。”“世伯,大哥的才學絕對沒問題呀。”
左宗棠和胡林翼的初次相見,使二人成了生死至交。1836年胡林翼中了進士,兩江總督陶澍見他是個人才便將女兒許配給了他。與此同時,胡林翼也成了林則徐的好朋友。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入京考試再次與胡林翼相逢,經過長時間的交流,胡林翼認定左宗棠是自己一生一世的真朋友。
胡林翼和左宗棠之間的關係集合了世交、同學(同為賀熙齡的學生)、朋友、姻親、精神同盟者五種關係。胡林翼對于左宗棠尊敬有加,特別是左宗棠成了他的長輩之後,經常以長輩相稱,但左宗棠卻嚴厲禁止兒女以平輩對待胡林翼,必須稱其為先生。
左家與胡家也是姻親關係。1856年胡林翼的妹妹胡同芝嫁給了左宗棠的二哥左宗植的長子,胡林翼稱呼左宗棠為“丈”並不過分,但從朋友關係上講,左宗棠一直稱呼其為“兄”也屬正常。
胡林翼不但在仕途上給左宗棠以幫助,在生活上也屢次接濟左宗棠,更在為官之道上提點左宗棠。然而,由于兩人出身、經歷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左宗棠並沒有成為胡林翼希望成為的人。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在胡林翼眼中的左宗棠才是一位勇于開創、敢為天下先的人。正是這些原因,胡林翼才盡力拉攏左宗棠成為鐵三角中的一級,更將其推上了核心的地位。
在左宗棠成為幕府師爺的那段日子里,湘軍其實已經形成了鐵三角。左宗棠作為湘軍的大後方,負責糧草的運籌、兵源的供給、坐鎮湖南大本營,居後左右相助,兩翼分別是胡林翼在湖北、曾國藩在江西。隨著樊左互控之後,左宗棠脫離幕府,幫助曾國藩籌建湘軍之日起,胡林翼便在其後籌劃左宗棠勢力的發展。
鐵三角之所以誕生,其第一功勞就是胡林翼。左宗棠在1860年2月因為樊左互控準備前往北京參加會考,半路被胡林翼派人攔截,將其送到曾國藩的駐地宿松軍營。5月胡林翼也趕來。湘軍諸統帥首次聚首,探討湘軍未來發展。此時的湘軍分為四大勢力:曾國藩的湘軍、羅澤南(1807-1856)學生王鑫等人的老湘軍、胡林翼的鄂軍、湖南留守部隊。當時左宗棠還沒有自己的嫡係部隊。
從廣泛意義上說,江忠源(1812-1854)的楚勇、老湘軍以及左宗棠日後創立的嫡係部隊楚軍,都可以被稱為湘軍。楚勇被視做湘軍的雛形,老湘軍則是羅澤南戰死後,其學生部分跟隨曾國藩,部分則脫離曾國藩自成係統,王鑫、劉松山等人的隊伍便自稱老湘軍。
左宗棠在湘軍的地位皆靠幕府時期運籌糧草、動員兵源、整理後方等建立起來的。左宗棠的任務雖重要但不受重視,盡管人人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要飽著肚子打等,但到了評功勞的時候,負責糧草的人又往往是最不受重視的人。再者,糧草、兵源等費力費時,前方戰事千變萬化,一不留神就會得罪人。
為此,無論是老湘軍還是湘軍,其間對左宗棠敬佩的有之,不屑乃至嫉恨的也有之。老湘軍的統帥多是羅澤南的學生,而羅澤南又是左宗棠的同學兼好友,因此,羅澤南的學生戰死後,老湘軍基本上追隨了曾國藩或左宗棠。在當時的各種勢力中,唯一能與曾國藩平起平坐者也只有胡林翼。胡林翼的到來,既是湘軍兩大統帥的相聚,又是左宗棠崛起的先決條件。
史家及後世許多人都評論,在此期間,湘軍甚至討論過是否待平滅太平軍後再行滅清。左宗棠的曾孫左景伊先生曾以“季公得林翼與滌丈左右輔翼,必成大功,獨入川則非所宜也”這句話,認為胡林翼和左宗棠有造反之心。
其理由在于:曾國藩作為總督、胡林翼作為巡撫去輔佐一位四品候補官員,可見胡林翼認為他們三人中左宗棠可堪大任。
然而,曾國藩卻對清廷比較忠心,致使胡林翼的計劃沒有成功。事後,胡林翼寫信給左宗棠,請他待剿滅太平軍後保護曾國藩。原因在于曾國藩威望太高,日後恐有不測。與此同時,他又寫信給曾國藩,說左宗棠為人雖然脾氣不好,但這個人對朋友忠心,若有重要事情可以托他辦。
從前後的事件看,胡林翼確屬湘軍第一戰略家,他謀局甚遠,對于日後太平軍被剿滅後,湘軍統帥們的生存問題看得極為準確:要麼安心交出兵權留得後世幸福,要麼奮起反抗一鼓做氣推翻清廷。
盡管,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三人有過滅清的密謀,但本人仍然認為這是有可能的。
宿松湘軍大聚首中,胡林翼上奏鹹豐,請求恩準左宗棠回長沙招募湘勇6 000。其後,左宗棠回到長沙以四品京堂候補、幫辦曾國藩軍務的名義,召集了5 000湘勇。他按照戚繼光組建戚家軍的建制,組建了四營四總哨。每營500人共計2 000人;每總哨320人共計1 280人。與此同時,王嶓舊部老湘軍1 400人在王嶓堂弟王開化的率領下到來。左宗棠又挑選了200人的親兵共分8隊,全軍以王開化為總管,劉典、楊昌濬為副總管。
而這時,朝廷有意讓左宗棠前往四川迎戰石達開,但胡林翼堅決反對,並告訴左宗棠,湘軍不能分開,如果分開就會失去相互協助的優勢。因此,曾國藩和胡林翼以安徽危急為由,請求左宗棠開赴安徽。
左宗棠組建軍隊的時候,為了和曾國藩的區別開來,將其稱為楚軍。由此,左宗棠成為第一個從曾國藩湘軍體係中獨立出來的人。與此同時,其兵源也並非像曾國藩那樣獨出于湘鄉,而是周邊地區包括湘鄉等較廣區域。左宗棠認為,如果全是湘鄉人,那麼一遇到困難,因為來自同一地區,這些人就非常容易倦怠,其行為就高度一致。例如,老湘軍的軍紀就非常成問題。
其次,曾國藩喜歡用知識分子,左宗棠則認為只要能打仗,出身並不重要。王開化的隊伍之所以投奔左宗棠也是因為這一點。當然,在戰後勢力劃分的時候,左宗棠軍下知識分子較少的短板,使他的勢力不如李鴻章、曾國荃等人。
楚軍組建後,首次出徵便收復了景德鎮、德興、婺源等地。1860年10月,太平軍與湘軍展開安慶會戰。安慶是南京的西南門戶,若安慶丟失,南京門戶頓開,直接威脅到首都的安危。因此,太平軍為解安慶之圍,分兵兩路進攻。
北路由英王陳玉成率領,南路由侍王李世賢率領,11月兩路大軍先後包圍祁門。作為湘軍大本營的祁門如果丟失,那麼湘軍指揮中樞將領將全部束手待擒。此時祁門身處險境,祁門四周只有西南景德鎮未被佔領。左宗棠坐鎮景德鎮,對祁門進行物資、兵源供應。
左宗棠其後和湘軍猛將鮑超合謀準備攻下建德,為祁門之圍解困。這時的左宗棠已經升為三品京堂候補。然而,1861年2月左宗棠遭遇了一次大敗。是月,侍王李世賢攻佔婺源、平樂、鄱陽等地,兵鋒直指浮梁和景德鎮。左宗棠連忙派王開林、羅近秋迎戰。結果,李世賢半路伏兵,王開林大敗,陳明南戰死。
同時,李世賢出奇兵,從小道進攻景德鎮,守將湘軍將領陳大富鎮守,最終陳大富兵敗投水自盡。左宗棠見景德鎮丟失只好率兵退守樂平。李世賢迅速調兵進攻樂平,左宗棠高挂免戰牌,堅守城池不出。左宗棠見太平軍心生倦怠,立刻出兵突襲,將李世賢擊退20多里。
3月30日,李世賢率領大軍“十萬”(太平軍經常虛報人數,以嚇唬對手)進攻樂平。實際太平軍人數大約為三萬到五萬之間,即使如此,也是城中左宗棠5千人的數倍。李世賢主攻城東北到城西一線,眼見城池不保,左宗棠突然分三路主動出擊與太平軍短兵相接,左宗棠和劉典居中,西邊是王開化,東邊是王開琳。
李世賢萬萬沒想到左宗棠竟然敢主動進攻,一時慌亂,頃刻間大軍潰敗。打仗前軍知道敵情,而後軍卻不知道陣前形勢,見前軍潰退,頓時驚慌失措。前後軍互相踩踏,李世賢領導不利。此役,李世賢損兵5 000多人,率部隊退往浙江,左宗棠趁勢迅速佔領浙江西南大片地區,到了8月份攻下了浙江重鎮紹興,10月份攻佔寧波、臺州。
見浙江只剩下了杭州、衢州、溫州、湖州等幾個戰略據點,經過政變上臺的慈禧太後,立刻命令左宗棠馳援浙江。早在李世賢佔領浙江西南地區的6月,晚清政府就曾調左宗棠入浙。因江西戰況危急,曾國藩拒絕調走左宗棠。而到了11月份湘軍已經佔據有利地位,因此,曾國藩並未阻攔並在12月份提請左宗棠為浙江巡撫。
左宗棠此時的楚軍已經達到了8千人,與此同時,請調浙江布政使蔣益澧、湖南總兵劉培元來助,並要求二人各募3千。二人到達後,左宗棠命劉培元組建水師,左成為楚軍水師統帥。就在左宗棠勢力越來越強之際,他的好朋友胡林翼卻因病而亡。
1861年8月的安慶會戰以湘軍勝利告終。26日胡林翼因肺結核病逝,湘軍鐵三角就此完結。左宗棠因為身在軍中不能前往吊唁,特寫祭文一篇,文中泣曰:“交公若年,哭公暮齒。自公雲亡,無與為善,孰拯我窮?孰救我偏?我憂何訴?我喜何告?我苦何憐?我死何吊?追維疇昔,歷三十年,一言一笑,愈思愈研有酒如茲,有淚如絲,盡此一哀,公其鑒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