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旺報》報道,對於來自廈門大學的陳煒而言,參加社團活動是了解臺灣社會的一種方式。在交換生期間,他加入慈善團體,做環保志願者、探訪在臺老兵,在校園之外收穫了難忘的回憶。
環保站遇白領志願者
去年11月陳煒同一慈善團體來到了當地環保站。在那裏,他和同伴們一道給垃圾做分類,隨手丟棄的瓶子,卻可以回收利用,最終變為毛毯等慈善物資。這讓陳煒頗感意外。
而更令他意外的是,在環保站,他還遇到了來做志願者的銀行職員。“我從來沒把在這些白領和志工聯繫在一次,”他説,“各行各業的人都來過環保站。這種自發服務社會的意識,是很值得佩服的。”
此外,陳煒也很讚賞環保與慈善的結合。“他們有一整套志工服務、分類加工、捐贈分發的體系,”他説,“這一切已經做的很成熟。”
而在體驗了一次清潔工之後,陳煒開始更認真地對待平時的垃圾分類。他説,“如果每個人扔東西的時候都自己注意好分類,清潔工們也不用那麼辛苦。”
對歷史有興趣的陳煒,自然沒有錯過去看望老兵。12月,他來到新竹榮民之家,為老人們表演節目,陪他們聊天。“老人需要我們帶去一點年輕人的活力,”他笑著説。
尋找大歷史的痕跡
在一對一的聊天中,與陳煒相談的老伯伯已有80多歲高齡。老人家從親歷的徐州會戰開始,講到十大建設,講自己是如何在工地摔下致殘的。陳煒觀察到,老伯伯的語言舉止仍有硬朗之氣。
陳煒認得出老人家那一口濃重的北方腔。他問老人是否回過大陸,老人告訴他,回過幾次,但以前認識的人已經不在了。這讓年輕的他聽來也不免唏噓。陳煒形容説,和老兵的對話,就是“在個體身上尋找大歷史留下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