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摒棄急功近利,中國電影可以更好

2016年04月27日 14:33:00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對於今天的中國電影導演來説,恐怕普遍面臨一個哈姆雷特式的糾結——是啟蒙、引領90後的審美,還是迎合、諂媚90後的趣味?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這種糾結直接轉化為一種現象——“90後”這個詞在業內大佬們的發言中出現頻次相當之高,甚至有人直言,“要把自己的膝蓋貢獻給90後。”

  90後價值觀解構的一代,更多元、更感性,其消費心理就是,“我喜歡你,所以我選擇你”,情感第一,其次才是性價比。具體到電影消費上,就是只要有我喜歡的IP,有我喜歡的明星,有對我胃口的“瑪麗蘇”等元素,即便情節再空洞、表演再生硬、製作再粗製濫造,我也會喜歡,也會為高票房貢獻一己之力,這恐怕也是郭敬明《小時代》系列電影受年輕影迷追捧的一大原因。

  與90後觀影群體有相當重合度的,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叫“小鎮青年”。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三四五線城市的電影市場份額逐年遞增,在2014年,三線及以下城市份額上首次超過一線城市。在近幾年的新增銀幕中,三四線城市、中西部地區佔全國新增銀幕數的50%以上,今年春節檔四線及以下城市票房增幅達104.97%。正是因為三四五線城市電影消費市場份額激增,這些城市的電影愛好者,被贈予了一個簡單粗暴的外號——“小鎮青年”,且已成為國內電影消費的潛力軍。

  一二線城市的青年,一般在學校的時候就經歷過ftp、BT、網盤時代的觀影積累,觀影品位和審美水準早已水漲船高,一般爛片已然忽悠不住。但是,三四五線城市的“小鎮青年”可沒有那麼豐富的觀影經驗,他們沒有在電影院體驗過《阿凡達》那樣的頂級視覺效果,所以覺得《大鬧天宮》特效特別棒,比1984年版的電視劇《西遊記》好多了。拿《富春山居圖》來説,明星、美女、諜戰、特工、動作、懸疑等元素一應俱全,雖然有人調侃為“整體不倫不類,細節不清不楚,感情不明不白,劇情不管不顧”,但還有人就吃這一套。再拿王晶的《澳門風雲》系列來説,大咖、美女、槍戰、爆炸、賭戲之類“雜糅”在一塊,幾乎就是為“小鎮青年”量身定做的饕餮大餐。

  導演作為社會精英,按理説應該可以看透社會的真相、洞悉電影市場的動向,只不過,有的人選擇“引領”,始終保持著對底層社會的關切和對底層人士的悲憫,收穫的會是名聲;有的人選“諂媚”,投其所好,收穫的會是利益。但是無論哪一種選擇,怕就怕在走極端——矢志“引領”電影市場者,如果沉湎于精英孤芳自賞式的藝術片,遠離現實而沉浸于私人經驗,最後恐怕只能留下輕盈的回聲;決意“諂媚”市場者,如果陷入粗製濫造的泥淖無法自拔,堆砌出諂媚的“作品”,只見市場投機,不見藝術擔當,最終發揮的,很可能是中國電影“掘墓人”的角色。

  在前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當時的評委會主席吳宇森談到,“曾經有人跟我説:吳導,你不用那麼費心拍戲了,現在你很有名了,隨便拍一個爛片都可以賺錢。我聽了以後很傷心,國內現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情況太多了。”按照業內人士的説法,爛片有兩種,一種是主觀要做好片,限于能力最終做成爛片;另一種是明知是爛片,只為了賺錢。不管是“引領”90後也好,“諂媚”90後也罷,能力高低可以兩説,但恰恰是這種故意製造爛片去圈錢的“急功近利的情況”,可以説是目前中國電影一大的隱憂。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