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由“水軍”攪局影評追問有多少靠譜榜單

2012年12月07日 14:09: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據12月4日《南方都市報》報道,賀歲檔大幕剛剛拉開,網路水軍又現江湖攪局。11月29日,兩部同日上映的國産新片《一九四二》與《王的盛宴》遭受不同程度的水軍惡意低評,引發業內關注。因評分過低,12月3日晚,陸川工作室導演李靜承認雇傭水軍為《王的盛宴》拉好評。作為一部旨在揭示權力遊戲中勝者必須消滅對手的生存法則的影片,《王的盛宴》在上映之初,就讓自身的電影行銷被這種不容忍共生而相互絞殺的法則“潛規則”,頗有幾分戲謔意味。

  網路水軍,通常被大量雇傭在網際網路上集體炒作某個事件、話題或人物,以各種手法在各大論壇上發帖灌水或刷點擊率的方式,達到宣傳、推銷或攻擊的目的。從某乳企“誹謗門”事件中,某乳業集團一些高管通過雇傭網路水軍損害另一乳業集團的商業信譽,到淘寶網站上惡意發差評來損害商家聲譽,再到如今將勢力範圍拓展到各大影視娛樂網站,上演一場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網路水戰……網路水軍的發展路徑已從最初受人雇傭的“有求必應”式消極迎戰的五毛黨,升級到如今自主開發“市場空間”,見利就上,有預謀、有策劃的團夥。

  這一次,水軍更是盯上了家底殷實的電影片商——要知道,在歲末年初的賀歲檔期,國産影業競爭進入白熱化,誰敢説不在乎口碑,不計較評分?也正是拿捏住了電影片方的這個軟肋,水軍極盡所能,攪起了一場場輿論硝煙。有誹謗在先,片方自然吃不消,於是花大價錢雇傭水軍進行口碑維護,雖已是亡羊補牢,卻也為時不晚。一來二去,水軍黑你沒商量。

  除了網路水軍的囂張跋扈之外,面對快速更新的電影熒屏,評價標準的多元化難免令人眼花繚亂。究竟是看票房看導演還是看演員?觀眾急於通過各種渠道來捕捉可靠資訊,從而帶著對電影的先知預判走進影院,甚至不去看電影,而通過附和找到意見上的依附感,從而儀式化地參與了時下快餐式的影片文化。

  在網路中,這樣便捷的渠道越來越多,在豆瓣網、Mtime時光網、IMDB網(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上,除了對影片的基本介紹和觀眾發表的影評外,最直觀的就是網友對影片的五星評分結果或類似打分制下的平均分數。不少網友就是通過這樣的等級和分數,來決定最終將時間和鈔票貢獻給哪一部影片。

  從宜居城市到高等學府,從圖書雜誌到電影電視劇、音樂唱片,各色標準和名號的排行榜單很大程度上構成了公眾辨識優劣的參照係。

  然而,形形色色的榜單一定就真實可信嗎?未必。

  放眼當下,影片評分已經現出水軍摻水的痕跡,不少圖書銷量榜單都是事先經過了書商、出版商的過問打點;而各大電臺所熱衷的各色音樂排行榜,美其名曰是聽友短信投票等因素的綜合考量,但往往出來的排名令人費解,這其中不乏有公司會買榜。而這樣的榜單,其公正性和公信力何在?

  網路水軍惡意差評從中勒索錢財也好,出版商、唱片公司有意買榜製造假像也罷,或明或暗的潛規則之下,都脫離不了商業利益的羈絆與糾葛。受眾惟評分、榜單是從的心理,更為投機者提供了注水的機會和空間。

  網路空間裏,民間的參與評價無疑是一種民主的進步,更多時候,我們依然有理由相信評分和榜單的力量。然而相信卻不迷信,擁有獨立判斷意識,減少對網路評分和榜單的過分依賴,當是面對各色評分和榜單的理性態度。此外,在不斷的磨合探索中,找尋到一種更加嚴密穩定,更具權威性、可信性的評價方式,力求為公眾提供更加負責任的意見標桿,則是未來公眾評價體系的走向。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