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佈報告顯示,與2006年至2010年相比,過去5年間,中東地區的武器進口量增加了61%。其中,沙烏地阿拉伯軍火進口增加了275%,採購額約佔全球軍火市場的7%,成為中東地區最大軍火買家。在全球範圍內,沙特也僅次於印度,成為第二大軍火購買商。此外,阿聯酋和土耳其也分別以佔全球軍火市場4.6%和3.4%的採購份額,佔據全球軍火進口商排行的第四位和第六位。這些數據顯示,中東地區已成為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防務市場。
美國羅格斯大學中東研究主任托比 瓊斯曾將海灣國家比作傳説中的“黃金國”,因為對於西方軍火商和政府來説,世界上沒有國家比海灣國家更有金錢和熱情去購買這些昂貴的武器。但現實是,價格高昂的武器不僅沒有讓這些國家高枕無憂,相反,中東地區的安全局勢卻有著不斷惡化的趨勢。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稱,中東國家採購新裝備的目的在於支援其軍事行動。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彼得 威茲曼表示,儘管面臨國際油價下跌導致的財政緊張,但過去五年簽署的軍火採購合同顯示,中東國家仍將接收大量武器裝備。例如,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國家武裝聯盟,將從美國和歐洲進口的軍火用於打擊葉門胡塞武裝。去年3月,沙特聯合數個阿拉伯國家,對葉門胡塞武裝組織發動空襲行動。同時,沙特派出海軍對葉門周邊海域實施封鎖,輔助空中打擊。在敘利亞,有報道曾指出,沙特、阿聯酋和卡達等國以各種方式,提供武器裝備給敘反對派武裝組織。在反恐問題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帶來新的挑戰,中東各國不敢怠慢,頻繁購置偵察機、無人機和精確制導武器,以便跟蹤和打擊分佈非常廣泛的激進組織。
值得注意的是,與歐洲不同,中東地區國家間普遍缺乏互信,也尚未有真正意義上的軍備控制機制和裁軍政策。對此,分析人士認為,由敘利亞衝突、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肆虐、葉門局勢持續緊張所構成的中東戰略態勢凸顯了地區國家安全焦慮,軍火進口量猛增更是折射出中東國家所面臨的安全困境,中東地區未來恐怕將面臨持續動蕩的惡性迴圈。
埃及開羅大學政治係教授哈桑 納法對本報記者表示,從目前的中東地區局勢分析,域內重要國家擴充軍備的趨勢還將繼續,這一點在海灣國家尤為明顯。首先,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達成,在遜尼派佔主導的海灣國家引發了“安全威脅”擔憂,於是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防衛能力。其次,中東地區武裝衝突此起彼伏,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敘利亞衝突、葉門危機、埃及清剿恐怖分子等,各國都或多或少介入其中,部分國家內部也面臨一定的安全威脅。因此,性能先進的裝備受到青睞。第三,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整體呈現收縮態勢,導致一些地區內的傳統盟友對於美國不再具有足夠信心,只能依靠不斷購買先進武器,構建自身的安全感。
(本報開羅2月28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29日 21 版)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