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過節疲勞”節日文化功能淡化需要價值回歸

2017年03月29日 11:19: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如今,伴隨著購物、聚餐和紅包,一個又一個節日像是被“複製粘貼”一樣,成了相同的模式。一項調查顯示,63.1%的受訪者感到“過節疲勞”,朋友聚會、聚餐(72.9%)和商家促銷、瘋狂購物(64.2%)被指為最常見的節日“套路”。(3月28日《中國青年報》)

  與尋常日子相比,節日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意義與內涵;原本讓人盼望和期待的節日,為何會讓人感受到“過節疲勞”?商業資本的推波助瀾,讓節日越來越多;才過完一個節日沒多久,下一個節日就到來了。缺乏儀式感和文化內涵讓節日的價值大打折扣,難以滿足老百姓深層次的精神訴求與情感需要,導致節日的體驗感越來越差。

  伴隨著市場化和商品化進程,人們情感表達的手段越來越單一化;在消費社會裏,商品不僅具有實用功能,也具有社會表現和社會競爭的功能。以情人節為例,玫瑰花成為了愛情的表現、傳達和交流的符號工具。消費者具有文化需要和意義表現的需要,商家就提供對應的商品來“投其所好”。

  急劇的社會變遷,讓節日的文化功能逐漸淡化,過節方式也漸趨庸俗化、便捷化和同質化;除了購物、聚餐、搶紅包,人們仿佛已經難以找到更有品質的過節方式,也難以進行更有內涵的情感表達。套路化的“購物節”,在消減節日意義的同時,也讓疲於應付的人們難以將節日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過節疲勞”猶如一面鏡子,觀照出部分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

  在這樣一個人情社會,聚餐成為實現自我疏解、拉近社交距離的策略;聚餐不僅可以讓人們找到歸屬感和身份認同,也能夠實現對堅硬現實的某種柔軟抵抗。只不過,在功利主義、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聚餐也變得越來越庸俗而乏味;聚餐成為一個競賽場,講究人脈、注重社會資本的再生産,讓許多人在經營“關係”上耗費了大量的金錢與精力。

  搶紅包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曾經給許多人帶來了刺激、愉悅的心理體驗;當新鮮感過去,搶紅包的吸引力就逐漸下降。疏解“過節疲勞”,除了年輕人要進行清醒的自我調試、少一些跟風從眾之外,也需要賦予節日更多的文化價值與“時代感”——新奇的過節方式、有趣的節日內容、活潑的情感表達,只有賦予節日更多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得到年輕人的喜愛與認同。

  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對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園的追尋已經成為一種剛需。消減“過節疲勞”,讓節日變得更有滋味、更有意思,既需要年輕人對外來節日和新興節日保持一定的甄別與區分能力,有選擇性地過節,也需要賦予傳統節日更有“時代感”的內涵,讓傳統節日重新煥發光彩,更具感染力與競爭力。

[責任編輯:李帥]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