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這個“寶”押對了嗎(各抒己見)

2016年09月12日 15:1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能否引入市場化機制,在補貼逐步遞減的同時,提升産品品質和用戶體驗,在動力電池、核心零部件等方面突破技術瓶頸,將關乎電動車戰略的成敗

  對於純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業內很多專家之前並不看好。原因很簡單,當2009年我國將純電動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主流技術路線,並提出“十二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累計産銷50萬輛目標時,電動車在全球剛剛遭遇了金融危機的重大挫折,年銷量只有區區幾萬輛。而從電池技術的發展前景看,至少在10年內,無論是駕駛性能、使用便利性還是成本,電動車都無法與傳統燃油車一較高下。

  既然沒有傳統燃油車好用,産業化初期成本又很高,即便國家財政拿出真金白銀的補貼,也很難説服消費者成為其市場化初期的首批用戶。而沒有明確的市場前景,企業難以下決心開發新品,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也很難突破規模化瓶頸。在使用環節,充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樣面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困境。因此,發展電動汽車看上去似乎像一個美麗的夢。

  然而,當2015年我國電動汽車年産銷超過33萬輛、“十二五”累計銷量50萬輛的目標幾近達成時,人們依稀看到了夢想成真的那一刻。那麼,電動車這個“寶”我們到底押對了嗎?

  首先,這個“寶”我們不得不押。我國雖已連續7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大並不等於強。日前,是否放開闔資股比的一場爭論,再次將産業空心化的殘酷現實擺到了桌面上。其實,産業決策者和企業高層心知肚明,在傳統汽車領域,雖然自主品牌近年來技術實力、産品競爭力、市場份額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從底層的電子電氣,到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再到四大工藝等核心裝備,跨國公司依然甩我們好幾條街。用一位業內老專家的話説,能跟上不掉隊就已經不錯了。

  反觀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車,由於拋棄了傳統動力總成,不僅減少了1萬多個零部件,還將重構底盤設計乃至製造工藝流程。此外,當前電動汽車的技術路線還有選擇餘地,核心技術尚待突破,關鍵零部件壁壘尚未形成,資訊系統還在發展,品牌效應還未發力,商業模式正呈現多樣化。可以説,幾乎在産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存在很大的創新空間。這自然給了我們“彎道超車”的可能,也成為我們不得不押的“寶”。

  其次,我國的制度優勢,在推動電動汽車産業化上同樣有效。電動汽車推廣最核心的難題是商業化初期的高成本。也就是説,要有一批先行消費者,心甘情願地忍受種種不便,為産業的規模化贏得時間。這一難題,不僅在發達國家很難突破,即便在享受兩級鉅額財政補貼的中國,也一度效果並不明顯。最終,是電動汽車免牌照費、單獨搖號、不限行等“特殊政策”的落地,使其推廣收到了奇效。雖然截至去年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只有49.7萬輛,但今年底這一數字有望突破百萬輛,到2020年可達三四百萬輛。屆時,動力電池成本高、充電基礎設施少等難題,有望緩解或根本解決。今年以來,多家跨國車企制定了激進的電動汽車新産品規劃,瞄準的就是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當然,現在説這個“寶”押得對不對還為時尚早。經過幾年的實踐,電動汽車這一全新産業,同樣出現了散亂差、低水準重復建設、重整車輕核心零部件、産業空心化等苗頭和問題,甚至還出現了“騙補”、安全事故頻發等新問題。目前,有關部門正提高技術標準、收緊準入條件、調整補貼政策、堵塞安全漏洞,解決行業共性技術難題的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也已成立。能否引入市場化機制,在補貼逐步遞減的同時,提升産品品質和用戶體驗,支援企業在動力電池、核心零部件、電控技術、輕量化、智慧化等方面突破技術瓶頸,將關乎電動車戰略的成敗。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12日 19 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