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學名師成碩導 專家也要進課堂
11月18日,德清縣一中周忠芬等4位優秀教師多了一重身份,他們加入杭州師範大學與德清一中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站,成為杭師大的研究生導師。據悉,德清一中是杭師大在省內選定的第四所建立教育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站的重點中學。(11月21日《浙江日報》)
正如杭師大副校長陳永富説的那樣,教育碩士的就業方向一般是到中小學任教,應該讓他們多到課堂上學習教學經驗,多研究教材,多與學生接觸。在中學設立教育碩士培養工作站,讓中學名師指導研究生,確實是接地氣之舉,更有益於碩士生將來的工作實踐。
不過,筆者卻由此想到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教育專家經常會指導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甚至掌握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而這些教育專家,實際上並沒有進過中小學課堂給學生們親自上一節課。
這些教育專家,其實和那些沒給學生上過課的碩士生一樣,有著滿滿的教育教學理論,卻缺少足夠的實踐。他們最多是搞搞調研,聽聽課,甚至只是聽聽彙報,就得出了結論,形成了研究成果,然後就用來指導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這樣的作法存在太多的弊端,往往會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比如當下搞得如火如荼的課改,很多專家都是出國參觀一圈,然後再到國內一些所謂的課改樣板校聽聽彙報,就開始聯合各地的教育行政領導,推行各種各樣的課改模式。殊不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各地的具體情況不同,生搬硬套根本就不適用。
我們知道,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一定要花大量時間到田間地頭,親自種植,了解水分、土壤、氣候、肥料、蟲害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才能培育出産量更高、抗病能力更強的種子來。如果只是在實驗室裏想出個主意,然後就發號施令,恐怕把農民累死,雜交水稻也培養不出來。
同樣,如果教育專家們從來沒有下過課堂,只是憑看來、聽來或想出來的一些概念就讓老師們操作,課改很難成功。比如,把國外一二十個人的小班教學模式拿來,也讓我們六七十個人的班級有樣學樣,很可能課堂紀律都難以掌控,弄得一線教師苦不堪言。
中學教師也可以成為碩士生導師,教育碩士放到普通中學去培養實踐能力,這樣務實的做法值得點讚。真的希望那些天天提出新理念新模式的教育專家以及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在推行新的政策之前,都能進入課堂,親身實踐一番。這樣做的意義,可能比中學名師當碩導更大。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