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獨立書店的數量已經連續九年下滑,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都會,知名書店關張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實體書店這樣的文化場域,在網路化、商業化的大潮面前不斷潰退,讓熱愛文化的人扼腕嘆息。但是,臺北書店産業取得的成就,卻給我們提供了讓書店無可取代的思路。
在臺北的大街小巷,給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家家安靜而樸素的書店裏散發出的墨香。可以説,書店文化已經融入了臺北的靈魂,成為臺北市民汲取精神養分的文化清泉。
在臺北,將書店稱作一種文化,絕對不是誇張。在不足200平方公里的都市建成區裏,有超過200家書店置身其中。在別的地方,你或許聽説過購物一條街、美食一條街,但只有在臺北,你才能找到名副其實的“書店一條街”,而且不只一條。其中,筆者最常去的,是臺灣大學旁邊的公館書店街區,每次走進這片街區,都會被這些書店的魅力俘獲,以至於流連忘返。通過對這片街區中書店的觀察,我們不難看到臺北書店産業真正的閃光點。
臺北書店最大的閃光點,就是豐富與多元。當説到“豐富與多元”的時候,首先當然包括了書店數量上的極大豐富。但比數量更有價值的,是書店種類的豐富。在臺北,真正撐起書店産業的,並不是大名鼎鼎的誠品、紀伊國屋這類連鎖書店,而是數量遠超連鎖書店的獨立書店。這些獨立書店中,既有全方位經營的綜合書店,也有專賣某一領域書籍的特色書店。以公館書店街區為例,在這裡,既有臺灣最大的二手書店,也有藏著無數珍本的老舊書店,既有專賣外文書籍的原版書店,也有專賣簡體書籍的大陸書店。如果只有以上這幾個種類,那也談不上特別多元,但在這裡,甚至有專注于性別理論的女性主義書店,專注于宗教理論的神學書店等。這種豐富與多元極大地擴展了書店的價值,也給了生活在網路時代的人們一個前往書店的理由。
在資訊時代,僅僅依靠豐富與多元,是不足以讓書店産業屹立不倒的。網路書店或許沒有那麼豐富的藏書類別,但在價格、便利程度等方面都有著絕對的優勢。如果實體書店産業僅僅作為一種零售業而存在,輸給網路書店恐怕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臺北的書店産業能夠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其背後還有著另一個秘訣,那就是把書店做成文化社群的紐帶。公館書店街區裏的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商店”,在這裡,每家書店都常常組織讀書會、作者演講、主題沙龍等活動。這些書店就像一個個節點,將顧客集結成了一個個文化社群。而其中那些專門性強的書店,比如全臺知名的女性主義書店“茉莉”,則最大化地利用了自身優勢,將那些本來很難找到彼此的小眾文化關注者組織了起來,為小眾文化的發展與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努力,讓書店從零售業變成了文化業,從可有可無的銷售場所變成了無可取代的文化地標。
如果我們能從臺北書店的閃光點中汲取營養,或許就能讓更多受到讀者喜愛的好書店免於關張的命運。在時代的浪潮面前,我們或許無法阻擋某些趨勢的發生,但我們至少可以為自己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守住幾家書店,守住一些文化,守住這方文化的清泉。
(楊鑫宇)
[責任編輯:李傑]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