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前副秘書長羅智強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灣地區領導人在重大災害時坐鎮指揮”進入災區勘災,其實不只是有象徵作用,也有實質意義。對照蔡英文到防災中心,常念幾分鐘稿子即離開,馬英九在防災中心,久到有時還會因體力不濟打瞌睡。因為馬英九不但會在災害應變中心與各地方首長視訊,直接了解各地災情與需要,並立作裁示,其積極度和蔡英文就有很大的差別。凡此種種,都是蔡英文可以借鑒與反省的地方。
評論摘編如下:
我在臉譜網引了一段蔡英文2009年説勘災要坐車,才能了解災情、了解災民的話;並指出蔡英文在災害發生時“神龍首尾都不見”,與2009年自己訂的標準不一樣。引來民進黨6位發言人聯合圍剿。蔡英文反應不必這麼大,關鍵還是如何防災救災,蔡英文不妨參考馬英九面對重大災害時的做法。
2009年,臺灣發生了慘重的“莫拉克風災”,當時的馬當局被批得體無完膚。對此,馬當局痛定思痛,全面檢討修正防災應變程式。
首先是面對災害的態度:“料敵從寬,禦敵從嚴”。馬英九多次在防災工作上重申這個態度,次數多到還被鄉民笑是“罐頭簡訊”。但笑歸笑,如果天災是臺灣的大敵,臺灣地區領導人不輕“敵”,毋寧是臺灣抗災的心態起手式。
在不輕敵態度定位下,馬當局在“莫拉克水災”後,面對災害威脅,有3個重要理路。
第一,臺灣有1600多條泥石流潛勢溪,在大雨降下時,對民眾生命財産即造成很大威脅。人不與天爭,落實預防性撤離非常重要。後來每逢降下豪雨,當局主動積極的提前撤離危險地區民眾,確實避免了許多悲劇發生。
第二,就是鋻於“莫拉克水災”的經驗教訓,馬英九把防、救災列為臺軍的中心任務,馬英九認為“救災就是作戰”,必須做到“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並以“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為政策指導,此後,臺軍在防、救災工作上扮演了更積極的角色。
第三則是坐鎮指揮、與民同在。“臺灣地區領導人在重大災害時坐鎮指揮”進入災區勘災,其實不只是有象徵作用,也有實質意義。對照蔡英文到防災中心,常念幾分鐘稿子即離開,馬英九在防災中心久到有時還會因體力不濟打瞌睡。因為馬英九不但會在災害應變中心與各地方首長視訊,直接了解各地災情與需要,並立作裁示,其積極度和蔡英文就有很大的差別。
最後則是觀感問題,蔡英文去年颱風後去壽宴,雄三誤射時跑僑宴,都受到很大的批評,就是民眾有苦時,臺灣地區領導人沒有展現出與民同苦的態度。
凡此種種,都是蔡英文可以借鑒與反省的地方。(作者為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前副秘書長)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