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經濟

陷入邊緣化的臺灣如何走出經濟困境?

2017年05月08日 08:4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大公報》6日發表評論指出,兩岸于2013年6月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是臺灣創新産業、尤其是電子商務開拓大陸市場的最佳契機。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導致兩岸關係惡化,不僅兩岸貨貿協議的商談工作中斷,臺灣要與其他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也難如登天。陷入孤立化和邊緣化的臺灣又怎能走出經濟困境呢?

  評論摘編如下:

  多年來臺灣經濟低迷,被形容為“悶經濟”,到底如何走出經濟困境?最近島內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在香港以“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為主題的演講頗發人深省。他説,臺灣並不缺乏創新能力,但島內經濟規模小,不足以支撐創新産業走向國際,加之兩岸服貿協議遲遲無法在島內生效實施,也導致臺灣産業失去發展機遇。

  張善政這番話值得民進黨當局好好思考。臺灣屬於淺碟型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高,僅靠內需無法支援産業發展,所以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堅持“九二共識”,兩岸在此共同政治基礎上大幅改善兩岸關係,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為臺灣業界開拓大陸廣闊的市場。但民進黨蔡英文去年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不僅導致兩岸經貿交流受阻,也使臺灣經濟在區域合作中更趨邊緣化。

  張善政在演講中表示,現在不少人普遍以Google作為網上搜索引擎,但在Google流行之前,臺灣已有“番薯藤”,島內的言論分享平臺PTT也比臉書(Facebook)早了20年,而在電商阿里巴巴之前,臺灣也早有了PChome,但為何“番薯藤”終被Google取代、PTT的發展不如臉書、PChome無法像阿里巴巴那樣成為世界電商巨頭?主要是因為臺灣經濟規模難以支援創新産業壯大。Google的搜尋成本只是“番薯藤”的四分之一,“番薯藤”如何能與Google競爭?可見,市場狹小嚴重滯礙臺灣創新産業的成長和發展。

  其實,兩岸于2013年6月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是臺灣創新産業、尤其是電子商務開拓大陸市場的最佳契機。

  根據服貿協議,大陸允許臺企可登陸獨資設立醫院、金融、電子商務、批發零售等,這些都是大陸當時未曾對外資開放的優惠措施。尤其臺灣業者可以在福建設立經營性電子商務網站,不僅服務範圍可以普及于全大陸,持股比例亦達55%,有利於臺灣電子商務平臺進入大陸市場。

  而且協議也未雨綢繆地設定了“避免負面影響條款”:受影響一方可臨時要求另一方進行磋商,並尋求方法加以解決。換言之,萬一台灣業者覺得自己利益受損,可根據該條款要求與大陸方面磋商相關事宜。然而,這樣一個處處為臺灣業界著想的服貿協議竟然受到民進黨一再阻撓,以致今天仍無法在島內生效,使臺灣業界錯失進一步開拓大陸市場的大好時機。

  民進黨執政後雖然也推出創新經濟發展方案,但對於制約臺灣創新産業發展的市場規模問題仍是束手無策。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導致兩岸關係惡化,不僅兩岸貨貿協議的商談工作中斷,臺灣要與其他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也難如登天。陷入孤立化和邊緣化的臺灣又怎能走出經濟困境呢?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