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政院”從兩年前啟動人口及人才會報,推動多項吸引國際專業人才留臺計劃,包括成立“ContactTaiwan”攬才單一窗口,並且由“經濟部”挑選工業4.0、5G等10大關鍵主力産業,給業者協助與補助,積極招攬海外優秀人才參與臺灣的産業升級工作。臺灣《工商時報》29日社論説,我們欣見臺灣“國發會”、“勞動部”、“經濟部”以及各相關部會完成整合,為臺灣産業升級最重要的戰略工作打基礎,也建議“行政院”應該提供相關專案更大的資源,加速臺灣延攬國際人才的動能。
臺當局推動“競才專案”表面上只是簡單的人才招募活動,實際上卻是臺灣産業轉型升級、鼓勵創業的核心運動,其重要性與40年前打造新竹科學園區同樣重要。因為,面向21世紀的産業發展趨勢,人才匯聚是傳統産業升級、創新産業成功、金融産業提升的根本關鍵。人財(HumanCapital)在産業發展的重要性,超越土地、超越資本,是一切創新的根本。
應該提醒的是,“行政院”推動競才計劃,必須擺脫傳統藍領、低價勞工的觀念,將計劃的焦點放在“厲害的腦袋”(BestBrains),而不是便宜的雙手(BestHands)。而且,競才計劃的目標既然是“白領”(或是高技術藍領),就有兩個主要層面的工作必須處理:一個是以90後、以及未來逐漸進入職場的千禧年族群為目標,打造吸引年輕人來臺發展的平臺;另一個是針對40歲上下的中高階經理人,讓臺灣的産業能夠吸引到最優秀的中高階國際經理人才,強化臺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創新能力。
要擺脫藍領、低價的陳舊觀念,必須借鑒世界成功的經驗。我們觀察世界各國在推動創新創業成功的地區,例如美國的矽谷、資源稀缺的以色列,或者歐洲的荷蘭、丹麥等國,早就丟棄“三免五減半”這种老舊的減稅思維,也不強調免費的房租或育成中心,也不給予企業招募藍領工人的補貼。
這些吸引大量創新創業的國家或地區,都有頂尖的大學、有乾淨的陽光空氣水、有最開放的網路環境,而且有頂尖創意的餐廳,以強烈的“先進”訴求,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這些成功打造創新創業氛圍的國家或地區,從就學、研究、創新、創業,每個環節本身就具有國際競爭力,不僅不需要補貼,甚至每個環節都有豐厚的利潤,創造出正向的産業迴圈,一路朝向資本市場上市的終極目標前進。
也就是説,成功打造創新創業群聚效果的,都不是便宜、黑手群聚的地方,而是能夠提供最佳的生活環境,吸引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加上蓬勃的資本市場持續的支援,創造出強大的群聚效應。其中核心的思考就在「聚才」,當人才匯聚達到群聚規模之後,資本、技術甚至服務與觀光事業,都會隨著蓬勃發展。
日前華碩財務長張偉明因為工作壓力太大,50歲就英年早逝的例子,的確具有高度的啟發性。臺灣科技産業雖然還具有品質與信賴的優勢,但是整體産業已經來到無法成長的高原期,同樣孜孜不倦的努力,20年前施崇棠董事長可以打造出華碩王國,但是張偉明卻賠上寶貴的生命。我們靠著勤奮與低價創造出今日的臺灣,這是深植在臺灣産業心中的文化,但是在勤奮與低價的文化之上,我們必須增加新的價值,臺灣才能夠甩開大陸低價競爭的追趕,才能避免張偉明的悲劇重演。
以臺灣所擁有科技産業的基礎,以及大中華區最優質的生活品質,加上根基雄厚的頂尖大學,原本就擁有肥沃的創業養分,許多人認為臺灣有機會成為“亞洲的矽谷”,各大專院校的越南專班、印度專班等,也有日益升溫的吉兆,這些都是臺灣吸引國際人才的初步成果。
我們樂見臺當局積極推動競才計劃,吸引優秀的國際青年來臺灣發展,依循“留學、工作、創業”的三部曲,參與臺灣下一步的産業升級。但是,我們必須指出,目前的“評點配額”、“創業簽證”等,固然都是延攬國際人才的重要基礎工作,卻還是離“亞州矽谷”的終極目標甚遠。“國發會”推動競才計劃,應該全面從“聚才”的核心價值出發,全盤思考如何吸引40歲的中高階經理人,以及20歲的年輕頂尖頭腦來臺,從根本打造一個能夠讓國際人才發揮,讓臺灣本地的精英與國際人才同臺競技、交流的舞臺。“人財”是21世紀競爭最重要的本錢,臺灣的産業升級與創新,必須從聚才開始。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