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新一年之內連續三度捲入劣油風暴,終至引爆民怒,決定捐出30億元成立“食安革新基金”,並邀長期投身公益、創辦唐獎的知名企業家尹衍梁出面召集。臺灣《中國時報》23日發表社論指出,在全體臺灣人民撻伐頂新、人人喊打的此時,尹衍梁願意挺身而出,其勇氣固然值得肯定,但食安革新的重責要能竟成,尹衍梁還有很多的功課要做。
社論摘錄如下:
30億的食安基金,相對於重建食安系統所需的資源可謂九牛一毛,但這30億也不算是小數目,若能好好運用,至少可以扮演“重建食安”的點火器,成為食安改革的發動機。然而,這個發動機,並不是單靠資源就能啟動,仍需要最核心的動力元素,就是:社會信任。沒有信任,一切免談。
第一個要把握的關鍵是:食安基金不能是贖罪券。如果食安基金被視為頂新脫卸責任的贖罪券,就很難集結各方資源與力量,因為,參與者會擔心,接受、使用此資源後,會被扣上和頂新同一陣線的大帽。這樣的社會心理,可以從臺大、政大等學校,立即中止頂新提供的獎學金看出端倪。對學生來説,獎學金不只是金錢資助,也是一項榮耀。但學校顯然認知,劣油風暴後,學生再領取頂新的獎學金,不但沒有榮耀可言,可能還是種羞辱。
頂新的事業合作版圖,也出現了信任動搖現象。頂新原有志購並中嘉進入有線電視産業,並投資4G電信事業。捲入黑心油事件後,520億元聯貸案已遭銀行團暫緩,原有意與頂新合作電信産業的郭臺強也決定退出,甚至直言頂新臺灣之光,取的名字實在不很適合。甚至素與尹衍梁交好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在接到尹衍梁邀約參與食安革新基金時,雖有正面回應,但仍強調“若經費來源不乾淨不會幫忙”。
由此可知,食安革新基金要成功,應把握二個態度。第一,這個基金的錢雖是頂新捐的,但並不為頂新存在;第二,正因為這個基金的錢是頂新出的,錢的來源更必須確保沒有問題。準于這兩個態度,尹衍梁在主持食安改革基金時,更必須抓穩原則:公益是唯一目標,至於食品廠商利益、頂新集團的利益,甚至他與頂新魏家的私誼,都不在考慮之列。
如何能夠重建臺灣民眾的食安信心,重建食品安全檢驗體系應是首要議題。尹衍梁關心頂新若滅頂,16萬名員工的生活家計,固有其憫,但相較于臺灣的整體食安卻屬次要。食安革新基金既名為食安革新,其存在就是為了“食安”,而不是一間企業能否存續,或數萬勞工生技能否維持。尹衍梁與魏家的私誼,更不足挂齒。
第二個要把握的關鍵在政府端。政府要思考,如何擴大資源,結合包括食安基金在內的民間力量,徹徹底底做好食安總體檢、總改革。面對三大油案,政府食安網屢屢漏接,黑心油如入“無政府之境”,一已為甚,豈可再乎,遑論為三?我們同意,食安問題有其結構性的複雜度,非一時能解。正因其難,更需要資源的高度動員,才能在劣境中打贏這場食安戰爭。
一個根本的疑問是,我們有足夠的資源打這一場戰爭嗎?這次飼料油風波也受到波及的南僑董事長陳飛龍,在一年前即引其他國家狀況,指出“全世界只有臺灣沒有食安的預防方法,如果要做好食安,要比現在多100倍的預算和人力才能做好”。
根據臺灣“衛生署”統計,去年臺灣每人每年食品安全的經費僅有36元,“警政署”負責環保與食安業務的保七總隊第三大隊,近100名警力分北中南3區。這樣的資源與人力何其窘迫?“行政院”決定成立常設專責的“食品安全辦公室”,但20多人的食安辦人力,就算可能再增加人力,相對於食安網的大洞,只怕也是杯水車薪。
從資源投入的角度,我們認為,“行政院”的決心強度仍然遠遠不足。資源不到位,仗就難打得漂亮。但當前當局的財政困難,單純依賴民間募資也非永續做法。我們認為,當局不妨慎重思考,向食品業者開徵“食品安全捐”,做為重建食安網、打這一場食安戰爭的彈藥。
若換在平時,加稅必然造成廠家的極大反彈,但食安三連爆,受害的不只是民眾,也包括在不知情狀況下使用到有問題油品的廠家,大家一肚子苦水、怨聲連連,商家在乎的已不是多1%或2%的稅金,而是不要讓他們提心吊膽不知何時會踩中食安地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備足資源全力應戰,臺灣才能在這一場一敗塗地的食安戰爭中逆轉勝。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