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主失靈與企業無良是臺灣的新課題

2014年10月17日 09: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7日發表社評説,最近一連串的食安風暴問題,固然凸顯了臺當局管理機制上的大問題,但也戳破了臺灣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有關政府應負的責任,各種媒體已多有評論,今天我們要特別探討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

  社評摘編如下:

  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過程中,臺灣人常以所謂的軟實力感到自豪,大陸民眾到臺灣來,也屢屢稱讚臺灣人的素質。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軟實力中的一環。大陸民眾為什麼相信臺灣或香港的食品,因為他們認為臺灣的企業不只是向錢看而已,而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事實上,臺灣企業從事公益活動的也不少。但一連串的食安事件,讓我們驚覺原來臺灣的軟實力,尤其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只是表面的功夫而已。

  食安問題只是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冰山一角而已,更大的問題是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法國著名經濟學家皮凱特出了一本書探討財富分配的問題。作者認為,當資本報酬率長期高於産出及所得的成長率,資本主義便會自動造成令人無法接受的人為分配不均,有如十九世紀那樣,並且徹底瓦解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十九世紀發生的事,極可能在二十一世紀又重演。

  我們要強調的是,財富分配問題,固然與政府有關,但也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有關。就以頂新積累財富的方式來看,似乎與良心背道而馳,一個如此貪婪的企業又怎麼可能負起社會責任,回饋社會,又怎麼可能支援政府要提高稅賦的政策!根據資料顯示,1980年時,美國上層百分之一的人口擁有百分之八的財富,而下層百分之五十的人擁有百分之十八。30年後,上層百分之一的人口擁有百分之二十的財富,而下層百分之五十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已降到百分之十二至十三左右。這個趨勢同樣也在臺灣出現。

  二十一世紀財富分配不均的速率可能還更快,因為科技的進步以及資本的運作,只會使得有錢的人更有錢而已,形成一種富人世襲的現象。由這個趨勢看來,民主失靈,企業的社會責任也喪失,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或許有人指出,臺灣企業仍熱心公益活動,並非沒有社會責任。然而,頂新魏家不也是慈濟人嗎?這些企業的公益活動,往往不是發自社會責任,而是出於營造公共形象的需要。日前媒體報道,“食安法”修訂時,曾有企業集資數億元來進行遊説工作,正是無良企業的反映。

  企業沒有社會責任,賺錢不以正道,賺到的錢也不會回饋社會,前者危害社會,後者異化社會。食安問題一再出現,污染問題也所在多有,而財富分配不均日益惡化,説明瞭臺灣民主的失靈以及企業的無良,這是臺灣面臨的新課題。這一次全民抵制,可以説是一種覺醒,但這種覺醒仍不夠徹底,仍未看透民主失靈及企業無良的問題。我們期待這一次的抵制能夠透過公民團體的參與,轉化為一種徹底覺醒的推力,以扭轉臺灣的發展趨勢。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