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綠營對“一國兩區”的三種不同聲音

2012年04月05日 11: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月22日,國民黨榮譽主席與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會面時提出“一國兩區”概念,引起島內外各界關注。香港中評社4月5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藍營內部普遍認同“一國兩區”所表達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內涵,符合臺灣現行法律規定,只是認為這一名稱是“簡要版”,不是“完整版”,最好使用“折版”。由於“一國兩區”依法將臺灣視為“中國”(臺灣指“中華民國”)下的“一個地區”,等於否定了民進黨“一邊一國論”主張,也否定了民進黨“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政治論述,因此引起民進黨主流勢力的不滿,批評吳伯雄提出的“一國兩區”談話違背臺灣主流民意,要馬英九應公開向人民説明。不過,民進黨內部也有不同的觀點與聲音,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派別與三種態度。 

  一是“強硬派”與“反對派”。明確反對“一國兩區”,要求馬當局收回。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表示,“馬當局不能用國內法規範內部基礎,來解釋跟中國大陸的關係,這會産生誤導、誤解,容易被解釋成我們是統治區,而不是國家”。“總統若講不清楚,應該要收回”。已表態參加民進黨主席選舉的蘇煥智認為,吳伯雄提出的“一國兩區”誤導國際社會以為臺灣自願淪為地方政府,應以群眾運動方式,展現人民的力量及意志,在“520”馬就職當日發動十萬人大遊行,逼迫“馬區長”道歉及收回“一國兩區”主張。 

  二是“溫和派”或“程式派”。不是直接反對“一國兩區”,而是強調程式,認為先有內部共識,要先做利害評估。典型代表包括陳菊、段宜康與羅致政等人。民進黨代理主席陳菊不是直接批判“一國兩區”,而是認為國民黨在未經臺灣內部討論、形成共識前,就貿然提出“一國兩區”,臺灣社會不可能接受。剛赴大陸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引起關注的羅致政則表示,姑且不論法理和憲政如何詮釋“一國兩區”,到底對臺灣是有利還是傷害?臺當局對此沒有先行對話、溝通,使得“一國兩區”面臨很大的反彈。民進黨“立委”段宜康表示,吳伯雄拋出“一國兩區”的程式,臺當局必須要回答,為什麼是吳伯雄到中國大陸和胡錦濤去談?為什麼不在內部先做溝通?為什麼在這個時機? 

  三是“理性派”與“認同派”。儘管吳伯雄的“一國兩區”引起綠營普遍不滿與批評,但綠營內部仍有一批人士無法認同民進黨的批評,而是認同“一國兩區”提法符合臺灣現行法律規定。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表示,“兩岸具有特殊關係”是現實存在,兩岸若沒有特殊關係,何必設置“陸委會”?他進一步表示,民進黨可以批評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説錯話、造成誤會,但如果民進黨去質疑“一國兩區”這套論述,“那就站不住腳”,“過頭了”。他認為,民進黨若反對“一國兩區”,應該提案“修憲”、“修法”,而非執政時接受“憲法”,在野時又否定。兩岸如果沒有特殊關係,那麼用“外交部”去處理兩岸事務就好,何必設置“陸委會”?郭正亮的談話可以説揭穿了民進黨反“一國兩區”的“違憲”真相,讓民進黨無法自圓其説。 

  文章認為,吳伯雄“一國兩區”的論述明確確立了“兩岸同屬一中”或“兩岸一中”(“兩岸一國”)這一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更是對“九二共識”的補充,對未來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由於這一論述徹底否定了民進黨“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政治論述與政治定位,引起民進黨的反彈與批評是自然的,但因其具有法理與法政基礎,也符合臺灣與兩岸的現實或現狀,讓綠營與民進黨的攻擊缺乏正當性與法理支撐,顯得底氣不足,而且出現不同聲音與主張,更有認同“一國兩區”論述者,進一步削弱了民進黨的反對力道。 

  可以預期綠營內部對“一國兩區”的爭論還會持續,尤其會在民進黨主席選舉中持續發酵,也檢驗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走向與成效,這對民進黨又是一次新的考驗。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