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以鄭成功史跡打造兩岸旅遊共同品牌

2012年04月05日 10: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泉州旅遊協會與臺南市觀光協會,日前簽署《鄭成功史跡雙向遊》合作協議書,使兩岸旅遊交流再向前邁進一大步。臺灣《中華日報》4月2日發表社論説,鄭成功是海峽兩岸共同尊崇的民族英雄,臺南是其締造豐功偉業的場域,串連鄭成功歷史足跡所設計的觀光行程,可以打造共同旅遊品牌,也能加強兩岸人民的交流與了解。 

  臺灣原為一座海上荒島,只有原住民和少數漢人在此生活,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荷蘭等海上強權,曾分佔臺灣南北做為貿易基地。明末清初,延平郡王鄭成功高舉反清復明的義旗,在多次軍事行動失利後,決定進取臺灣再圖大計。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跨海攻臺,因鄭成功曾被南明隆武帝賜姓朱,被稱為“國姓爺”,荷蘭人聞“國姓爺”之名而喪膽,此役終結荷蘭人對臺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 

  鄭成功所率的二萬五千名官兵,大多來自福建閩南,在驅荷戰爭結束後,以“寓兵于農”方式開荒墾地,成為漢民族大規模移民臺灣的開始。鄭成功到臺灣僅一年即病逝,但鄭氏王朝立郡縣、設學校,建立典章制度,對臺灣的開發有極大貢獻,至今仍為人所感念。 

  鄭成功起兵抗清,但康熙皇帝稱“朱成功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還在鄭氏歸葬南安祖墳時,書寫輓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可見鄭成功的精神已超越政治、軍事壁壘,贏得對手欽佩。 

  一八七四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在臺南為鄭成功興建專祠,翌年延平郡王祠建成,沈葆楨所撰對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更被視為鄭成功一生功業的最佳寫照。 

  由於鄭成功勳業彪炳,他所留下的史跡深為人所紀念,例如他的出生地現日本平戶市海濱,留有“兒誕石”遺跡;廈門鼓浪嶼的日光岩,曾是鄭成功紮營練兵之處,留有水操臺、寨門等遺址,復於一九六二年興建鄭成功紀念館;鄭成功曾在金門烈嶼誓師反清,後來又從料羅灣揚帆出海,展開驅荷復臺之戰,在金門留有國姓井、鄭軍銅炮及觀兵弈棋處等多處古跡。 

  若論與鄭成功關係最密切的地方,當然首推臺南府城,除了表彰“忠肝義膽”的延平郡王祠之外,還有赤崁樓、安平古堡、鄭氏家廟等古跡,在鹿耳門、北汕尾、禾寮港等地,都留下他傳奇的身影。臺南人以鄭成功為榮,不但火車站前有他的銅像,還有學校、道路以“成功”命名,每年鄭成功開臺紀念日,中樞都會在延平郡王祠舉辦祭典,可見臺南是最“成功”的城市。  

  文章最後説,海峽兩岸曾經劍拔弩張,近年來已開展密切交流。鄭成功是兩岸均極尊崇的偉人,其功業、史跡也是兩岸共同的文化資産,應該合作研究併發揚光大。以鄭成功為主題的旅遊,具有廣大的潛在市場,亟待串連廈門、金門、臺南等地景點,加強包裝行銷,藉著親炙鄭成功踏過的足跡,油然而生景仰之心,正是“鄭成功史跡雙向遊”優勢商機之所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