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3日發表社論説,儘管臺灣選舉前各政黨對立甚至廝殺,但是當選舉結果一確定,臺灣社會很快地就恢復了平靜,朝野兩黨也“各就各位”,努力為下個階段的任務進行準備。無論是選贏的陣營還是選輸的陣營,都未見強烈反彈的情緒,整個社會也平心靜氣面對這全新的局面。應思索如何以這樣的共同資産為基礎,繼續向前進。
社論説,國民黨雖然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但選票較上次減少百萬票,而民進黨更是從選前預估會小贏的局面變成輸了近八十萬票,但民代席次則較上次增加了十三席。就算各陣營選前不斷進行各種放話,但看來臺灣選民心中自有定見,做出了合於其價值的選擇。兩黨有得有失,説明臺灣政治已很難有“贏家通吃”的傾斜局面。
也因此藍綠兩黨選後都得進行檢討與反省。馬英九説在新春假期裏,他用了四天時間“面壁思過”,思考國民黨票源流失的原因,也為年後佈局新的人事;蔡英文則在年後的“謝票之旅”中表示,時代已經改變,民進黨必須轉型。
社論説,經歷這次選舉,兩黨都體會到培養新世代的重要。畢竟政黨如果想要永續經營,必須要有豐沛的人才庫,而人才需要時間與歷練的養成。因此馬當局在這次的黨政人事佈局裏,為年輕世代留下了一些空間;蔡英文則表示,民進黨需要進行世代交替。或許這些措詞和動作,會令民進黨內的部分所謂大老感到不舒服,但這是時代的趨勢,後浪推前浪,政黨才會有新的生命力,臺灣也才會有新的動力。
外界對馬英九與陳衝這次的行政人事改組多持正面肯定,當然也有些人不盡滿意,認為改變幅度不夠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新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是五二○就任,到時候,民意如果要求“新人新氣象”,難保執政團隊又要來個幅度可大可小的換血!從二月初至五月,説長不長、説短不短,這個時候馬英九思考新的政黨人事,自然會有短中長期不同時程的規畫和佈局,出現如此佈局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目前這個階段,建立一個穩定的經濟團隊,以及就民意關注度高、一定要有所安排的部會先行調整,應該算是比較穩當的做法;在想要耳目一新的民意期待與施政成熟度之間拿捏出一個適當比例才是上策,無須“為了改組而改組”,畢竟“改變”不是目的,“變好”才是。
民進黨在這次敗選後,民進黨內很快傳出檢討聲浪,雖有部分人士竟以企業為檢討的對象,甚至發起杯葛,但也有呂秀蓮就民進黨黨主席的權力是否過大,做出提醒;而針對是否應認同“九二共識”,甚至有新世代要求蔡英文必須提出具體的敗選檢討等等,説明這次選舉的結果,的確在民進黨內部引發對民進黨內權力結構機制,以及民進黨兩岸路線是否合宜的省思。
社論説,選舉過程和平落幕也還只是整個故事的第一章,選舉結果出來後,臺灣未來的路要怎麼走,挑戰才剛要開始─新“內閣”還在暖身,“美牛”與“加稅”兩大難題已迎面撲來,馬英九勝選後所要面對的這第一場考驗,能不能過關,大家正摒息以對。
當然,這兩大議題都不新鮮,之前馬當局也早已經歷,而且過程堪稱備受折磨;但就算是“考古題”,也不表示馬當局有充分的把握,問題如此迅速“兵臨城下”,對下個禮拜一才正式就任的臺當局新行政團隊來講,或許是有些殘忍,但是,臺當局新行政團隊裏的經濟老兵加上農業專家,不就是準備好要來打這第一場硬仗嗎?社論就此預測,臺灣選舉後的第二場驚奇之旅即將展開。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