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將為臺灣打造一個怎樣的文化界?

時間:2012-02-03 11:13   來源:台灣網

  1月31日,爭議多時的臺灣“文建會主委”人選日前終於敲定,將由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作家龍應臺接任。5月20日以後,“文建會”將轉型為“文化部”,龍應臺也將成為臺當局第一任“文化部部長”。

  2012年龍應臺膺任高職,並非首登臺灣政壇,其實應時任臺北市長馬英九邀請,曾于1999年至2003年擔任了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在任期間,龍應臺在積極主導文化推廣建設工作、主抓臺北市文化指標的調查與文化檔案的建立,對臺北市抵禦陳水扁的“去中國化”起到了建設性的作用。龍應臺本人文化氣息豐腴,主政臺北文化部門時建樹頗豐,外界一般對龍應臺2012年擔任臺灣文化部門負責人看法較為樂觀。

  作為兩岸知名作家,龍應臺已將她的人生信條予以悉數闡釋,在林林總總的文字中間總結下來,卻無非四個字:“文化”“自由”。對於文化,龍應臺深有感悟,她曾經在雅典、柏林、華盛頓、臺北、北京、上海等地,反反覆復在問自己同一個問題:什麼是文化?在做過種種思考和思辨後,龍應臺認為,文化是將每個個體“串起來的珠子”;對於中華文化,她的結論是,華人是祖先燦爛文明“下的蛋”,但是“不要只是躺倒在蛋下”。對於自由,龍應臺説,民主不是賜予,不是選舉投票,而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是每個人每天呼吸的空氣、舉手投足的修養和個人回轉的空間。

  應該説,龍應臺在華人世界影響廣泛,她的文化理念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很多的人思維和認識。2010年8月1日,龍應臺在北京大學作了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演講。演講中,她談到對未來中國的希望,應該是一個敢用文明尺度來檢驗自己的中國,是一個“自信、開闊和包容”的中國,也唯有如此,中國的力量“將更柔韌、更長遠”,也才會“對整個人類的和平都會有關鍵的貢獻”。演講集納了她對於中國文化、臺灣民主進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等方面的認識,演講盛況空前,提出的問題讓人感到震撼和值得反思,更是肯定了“美麗島”文化實質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

  近二十年間,龍應臺在兩岸四地騰挪,目光所觸及、思維所考慮、心靈所震撼,無不發自於內心,無不是兩岸政治形態、大陸人、臺灣人等自身所包含的,且又是常常被忽略的細節,這些“小事”在經過龍應臺俯拾後,又條分縷析後展示出來,結果常常是觸及每個人的心靈,讓人感到靈魂發生了震顫。龍應臺在她的作品中反反覆復提及過臺灣人的鄉愁,也提及了一個詞語“美麗島”:大部分臺灣人都是客家人、外省人的後裔,大陸永遠是他們的家鄉;臺灣是他們生長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責任將“搖籃的美麗島”建設得更美好。

  當時,龍應臺在臺北任職期間,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陳水扁在臺灣掀起了一股“臺灣正名”逆流,粗暴割裂臺灣和大陸的血肉聯繫,其實質是深層次的政治陰謀——“臺獨”。龍應臺迎難而上,在馬英九的支援下做了努力,極力維護中華文化傳承,受到各界、尤其是文化界的讚譽。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馬英九在文化方面做出了大的改進,力圖撥亂反正,復興中華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囿于“以政治治理文化”,出了一些失誤,也造成很多文化人士的反彈。2012年馬英九連任成功,此時龍應臺“來自文化,參與文化”,必將有助於修補馬英九當局與文化界的關係。

  眾所週知,文化是內在的,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要復興一個民族,即要復興它的文化,因為會讓每個個體有了歸屬感。龍應臺對接手臺灣文化部門主管一職,坦言自己“責任艱巨”,需要社會的“加持”,希望能將文化打造成社會、媒體、政治所關注的主流,對整個華人世界起到激勵的作用。因此可以預料,未來四年,龍應臺將要在臺灣文化領域大膽革新,推進兩岸文化深層次交流,積極構建兩岸文化交流大格局,而龍應臺所努力復活和復興更加廣義的“美麗島”文化,其實無非就是六個字:“中華”、“文化”、“自由”! (台灣網網友:張岳琢)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