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從産業鏈角度剖析臺灣電影市場

2011年09月20日 14: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自從電影“海角七號”在2008年創造5.3億元(新台幣,下同)的驚人票房開始,島內陸續出現幾部叫好叫座的影片,也再度燃起民眾對於臺灣影片的信心。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上映,更代表臺灣電影界也能夠拍出高成本且氣勢磅的電影。只是,製作過程格外艱辛,尤其是在籌措7億元的製作經費方面,甚至還驚動到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層級幫忙找天使資金挹注。臺灣《經濟日報》19日刊文表示,這樣的現象不禁令人擔心,“賽德克巴萊”的成功是否只是個案,因為不可能每一部臺灣影片的資金籌措,都能找到重要人士奔走協助,這種方式是機運,不是機制。 

  臺“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即指出,臺灣電影製作環境不健全,當局希望建立電影仲介和經紀人制度,讓導演可專心創作、拍片,其餘資金引進、行銷等工作,則由當局協助解決,“成功不能只是單一個案”,展現了建立機制的決心。或也有鋻於臺灣文創界的困境,是無法結合創意、生産、通路和行銷等四大領域,導致創作者不僅要創作還要為其他事務煩惱,因而當局也提出建立媒合平臺以整合四大領域的構想,讓創作端和行銷端跨界結合。 

  文章指出,從産業自主發展的角度來看,産業鏈的完整性的確重要,但請當局先別急著做整合;倘若今天臺灣電影界真的被當局力量整合,就不得不讓人擔心,創意也可能被整合掉了,反而很難再拍出令人驚艷的作品。今天既是講産業鏈,就該把臺灣電影産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弄清楚,再擬定協助解決之道。去年起,“新聞局”已開始委託研究機構,從産業發展的角度,解構及分析臺灣電影産業的結構性問題,應是一個好的起步。 

  從目前臺灣電影産業鏈的情形來看,即以“賽德克巴萊”為例,拍片階段的美術搭景由日本團隊執行,現場爆破專家來自韓國,而後制也非在臺灣地區完成。別懷疑,單以電影的生産階段,臺灣地區人才就已無法完全支援,更不用講通路及行銷人才。目前臺灣電影除了擁有滿腔熱血的編劇、導演外,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實在不多。 

  更糟的是,當局在推動産業資源的分配上也因此産生盲點,“新聞局”的補助金髮給編導都不夠,還奢談什麼其他環節的輔導,而電影産業旗艦計劃的經費規模也只是許多科技計劃的零頭;擁有相對豐富輔導資源的“經濟部”,多只關心數字內容的動畫及遊戲領域,哪管得了其他産業鏈的環節。因此,當局想要整合産業鏈,單以島內現況來看實在是無鏈可整;務實一點,不如先從當局跨部門産業輔導資源的整合開始。 

  此外,目前島內電影産業的發展存有另一項資源,也就是科技業轉進電影産業者;相對比較起來,這些業者有通路佈局及商業運作的想法,但其所拍攝的電影,成功者有限。因此,雖然科技強調來自人性,但還是需要打動觀眾的心,倘若這些資源能夠挹注真正電影人,相信應是互利雙贏的結合,當局也可以在這方面扮演其對話的媒合角色。上周“文建會”結合12家創投公司,規劃未來十年共同投資文創産業120億元,展現了更積極的功能。 

  文章表示,在臺灣電影産業的國際定位方面,拍出優質的臺灣影片成品並出口到其他地區,固然是産業國際化的重要一環,但從産業鏈的角度來看,任何一段的産業鏈也都可以參與國際電影的拍攝與製作;再以“賽德克巴萊”為例,其製作、編導及出品公司雖然是臺灣本地的人才與企業,但也有許多島外團隊的參與,這部分也是國際化。因此,未來臺灣電影産業除了完整成品的發表之外,在國際合作上還有哪些可積極扮演的角色,亦是需要探究的,電影産業政策的推展才有方向可循。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