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中興”的關鍵在於“人謀”

2009年06月05日 14:43:00  來源:
字號:    

  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稱,回顧臺灣一甲子的發展歷程,我們不能不感喟,真是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

  社論摘錄如下,

  60年前,國民黨初到臺灣,風雨飄搖、百廢待興,臺灣卻在最艱險的大環境中站穩腳步、打敗惡性通貨膨脹,恢復農工生産,不數年即確立出口導向發展策略,創造了長達30年的黃金時代:經濟超高速發展、所得分配明顯趨於平均、經濟結構從最下層的代工産業逐步向上擴張,奠定了堅固的發展基礎。

  但遠自20年前開始,經濟走勢即急轉直下,成長率從過去經常見到的兩位數急速滑落,從12.7%而8.5%而7%、6%,一直降到近幾年的3%、4%之間,再也不復過去的豪情壯志,一意求茍延殘喘而唯恐不得。

  大陸經濟崛起,對許多國家和地區而言,正是商機與動力的源泉,我們佔盡地利、人和之便,何以錯失時機?進一步觀察,就不能不驚駭於人謀不臧為禍之大。可以總括地説,這20年來正是人的做為或不做為,讓臺灣經濟一落千丈,乃至他人皆繁盛,臺灣獨憔悴。

  今天的臺灣,情況更是悽慘;先是一柱擎天的資訊科技産業出口無門,斷絕了經濟成長的命脈;又遭逢震驚全球的金融海嘯,經濟大環境全面惡化,成長率能保持-4%左右已屬萬幸;而且即使全球各地景氣復蘇,臺灣經濟的命脈依然無法回春。倘若目前眾人擔心的通膨惡魔果然現身,則島內兩頭受迫,更是苦不堪言。

  去年政權輪替,島內共同唾棄扼制經濟發展空間的意識形態魔咒,人禍去除部分,似乎見到了中興的氣象;然而一年以來,難掩失望,當初懷抱的光明憧憬幾已消磨殆盡,關鍵正在人謀。

  開創臺灣經濟發展至關緊要的出口導向策略者,如尹仲容、孫運璇等,以及借臺灣地區土地改革為農業發展打下基礎的陳誠,都是蔣介石為臺灣人民發掘的人才。無斯人,是否能有今日的臺灣,恐難定論。

  至其後繼者,在識人上都相形見絀;有被譏為將奴才當人才用,更不乏將地方官吏直接拔為“部閣”大員;20年間,人才匱乏、駑馬視為騏驥,再加之以“自閉裹足”,臺灣經濟不殞落也難。

  馬英九開啟了一個新時代,打破封閉,改善兩岸互動,將大陸的強勁動能轉化為臺灣的助力,的確是中興的大好契機。但自其執政伊始,我們就殷殷期勉他能放大視野,自濟濟多士之中慧眼獨具,揀擇出足與尹、孫等人媲美的人才,指引方向、善謀劃策,在這個轉捩點上為臺灣開出可大可久的新局。然一年之間的表現令人失望,如何能免於政策荒腔走板、執行推諉泄沓、姿態復高不可攀?偏偏又遇上臺灣與全球半世紀來最艱險的挑戰,茍延殘喘已屬不易,遑論大開大闔,為中興大業開拓新機。

  因而最近一個島外機構評比12個亞洲國家和地區,臺灣地區名列第7,落于新加坡、香港地區、泰國、韓國、日本,乃至馬來西亞之後,且比兩年前陳水扁執政時期下降4名,即無足驚怪了。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