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每日電訊:關心魯迅作品進退實是關心人格養育

2017年08月30日 09:20: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8月28日,教育部召開2017年教育金秋系列第一場新聞發佈會。對於之前網傳的魯迅作品將在新教材中“大撤退”的説法,新編語文教材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予以否認。他表示,新教材中,魯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況。這次新教材,小學選入了兩篇魯迅的作品,初中選了七篇。(8月29日《華西都市報》)

  有關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討論,最近幾年常常出現。經驗告訴我們,當一種聲音出現頻仍時,背後往往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大眾緣何如此關心魯迅作品的進退?

  有人講,魯迅作品有些深邃,中小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有些教育工作者,也從自身經歷出發,談到要想真正把魯迅作品讀進去,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需要足夠的人生閱歷。“少年不識魯迅,讀懂已是中年”,只有對人生對社會有了自己的觀察和理解之後,才能夠讀懂魯迅。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小學階段,就不可以讀魯迅。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古人的教育觀念中,與培育人格有關的傳道是第一位的,而知識則是第二位的。對於現代教育來説,傳道的重要性,也沒有絲毫削弱。傳道無捷徑,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經由閱讀經典而來。魯迅作品中最值得稱道的價值,可能不是文本價值,而是其思想光芒和人文素養。在當現代作家中,要找幾篇文本上的範文並不難,但想要找幾篇既有文本性又有思想性的作品,則恐怕不能不選魯迅。

  人文素養和完善的人格不是先天而來的,而是需要“從娃娃抓起”培育。文見其人,文如其人,一個偉大的作家總是用自己的作品為人生背書。魯迅先生的思想光芒和人文素養,在其作品中有著深刻體現。可以説,讀魯迅先生作品的過程,也是養育人格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更是難得的歷練。

  這種人文素養十分重要,但在一些現代人身上,卻成為稀缺品。在一次專題研討會上,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曾語出驚人:“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這種“精緻利己主義”,僅僅是個別人的表現嗎?越是看到“精緻利己主義”式的拙劣表演,越是感懷魯迅先生的難能可貴。

  對於大眾來説,魯迅先生的作品已經成了一種符號,魯迅作品在中小學教材中的地位,直接反映了現代教育的初心——到底想培養什麼樣的人。如果注重學生人文素養和人格養育,那就應該有魯迅作品的一席之地;如果只是想讓學生成為“有知識的人”,那麼有沒有魯迅作品、有多少魯迅作品,其實並不重要。在文本上,還有許多選擇,但在思想光芒和人文素養上,魯迅作品無可取代。

  人們關心魯迅作品實是關心人格養育,這才是“魯迅作品大撤退”的核心關切。魯迅的深邃,甚至一些人認為的魯迅作品的文本拗口難讀,都不是缺點。只要認真去讀,也許現在不懂,終有一天會懂,會感慨當初幸虧讀了魯迅。

[責任編輯:葛新燕]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