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新華每日電訊:把幼兒園辦進養老院後的“化學反應”

2017年04月12日 09:42: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8點40分,像往常一樣,馬貴雲來到前廳,給放在這裡的花花草草澆些水,順便取回自己的報紙,再和年輕的工作人員寒暄一會兒。

  “馬奶奶,燙頭髮啦!”

  “哪啊,自己卷的。”

  “好看好看!”

  聽著年輕人的誇讚,馬貴雲心裏美美的。精心“打理”頭髮是因為,一會兒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要過來了!正月十五與孩子們一起猜燈謎、吃元宵的“老小”聯誼活動,馬貴雲還記憶猶新。“不知那天一起猜謎的小傢夥今兒還來不來,幾天沒見,心裏怪想的。”年前的換膝手術,讓86歲的馬貴雲只能推著助步車來回活動,她決定早點去等孩子們。

  這裡是位於北京東三環雙井橋東的一家養老機構:恭和苑。馬貴雲是第一批入住的老人。

  “一開始聽説去養老中心,不樂意。”操著京腔,馬奶奶口齒清晰,輕聲慢語,“瞧瞧多快呀,已經來了4年啦!現在哪也不想去了,這兒就是我的家。”

  除了有自己的獨立臥房,馬奶奶的“家”裏應有盡有。整潔漂亮的歐式門廳,適合輪椅並行的寬敞走廊,隨處可見的呼叫按鈕和電話,能升降的沙發,老年人專用的浴缸,以及餐廳裏獨特設計的前轱轆座椅和餐桌……室內的活動區域更是居家老人所不能比擬的,有影音效果一流的多功能廳、紅房子放映廳,有書畫、圖書閱覽室,有保健操、康復室,更有臺球、棋類、電腦閱覽室等各種文化娛樂設施。室外的花園雖不算很大,在寸土寸金的CBD核心區卻格外靜雅溫馨。

  主樓西側,有長廊相連的是恭和苑投資建成的北京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也是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服務恭和苑的同時輻射周邊百姓。南側的一條陽光走廊被老人們稱為“時光隧道”,一頭連著恭和苑,一頭接著“幼兒園”。200米的長廊,一邊裝飾著長壽老人齊白石的石刻印章,一邊鑲嵌著五彩繽紛的彩盤畫。在每一次恭和苑“一老一小”的活動中,老人們從這頭走到那頭,給孩子們帶去文化與傳承;孩子們從那頭走到這頭,給老人們送來歡歌與笑聲。

  這裡異於人們對於養老機構的想像:一把輪椅,一張蓋毯,還有一眼望去的夕陽西下……

  “中國有句老話叫‘隔代親’,一個個小天使走進恭和苑,為老人們寂寥的晚年帶來了新的樂趣。”在樂成集團董事長倪浩華眼裏,“每一位老年人都是一部書、一塊寶,他們豐富的人生智慧和生活經驗,如果不能好好地傳承,將是社會的一大損失。把養老機構和幼兒園開辦在一起,豐盈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在‘重返社會’中體現獨特的價值。精神層面的滿足是再好的物質條件也不能替代的。”

  作為民間資本投入社會化養老服務的産物,恭和苑的興辦者就是樂成集團。倪浩華説,剛創辦的那幾年,恭和苑也和許多養老院一樣,不少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吃了上頓等下頓”地打發時光。如今,隨著“一老一小”模式的推進,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這裡的老人“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

  “一老一小真快活”

  早晨9點,已圍坐成圈等候多時的爺爺奶奶們攥著手,不時翹望著窗外。透過開放式的活動室,馬奶奶看見花園裏,幼兒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從長廊那頭走過來。

  “來了,來了,孩子們來了!”有的老人情不自禁地拍起手來。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閃一閃亮晶晶)”,清脆的兒歌聲,讓活動室頓時生機盎然。

  一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症)的爺爺剛才還癡癡地坐著,聽到十幾名中外小朋友齊聲合唱的《小星星》,突然被喚醒,竟與小孩子們一起用英語大聲地唱了起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有的奶奶已經鑽進了孩子們當中,親吻著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小朋友們邊唱邊舞,圍著爺爺奶奶們繞起了圈,逗得老人們哈哈大笑。

  樂成養老社工管理經理江淑一一邊招呼著老師和孩子們,一邊準備著活動道具。這會兒,也是恭和苑工作人員最忙碌的時候。

  接著,孩子們與老人一起玩起了拉傘滾球的遊戲,通過團隊合作鍛鍊“一老一小”手眼配合的協調能力。隨後又分小組進行“中國美食”面泥手工製作,不一會,巧手的黃奶奶面前就擺滿了五顏六色的各種美食造型。看著奶奶像變魔術一樣把各種好看的彩泥變成了包子、餃子,甚至小狗、小兔子,一個漂亮的小女孩目不轉睛。“我給你捏個長頸鹿吧。”小女孩趕緊依偎在黃奶奶身邊,一老一小“討論”起長頸鹿該是什麼樣,直到製作完成。

  “沒想到這個平時不愛説話的小姑娘,竟然在黃奶奶這裡打開了心扉!”看到這一幕,一旁的幼兒園老師又驚又喜,悄悄地告訴江淑一。

  每次孩子們到來,91歲的熊鬥寅老人都會早早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準時參加。他特別喜歡這種活動氛圍,“我把它叫作‘一老一小真快活!’”熊老説自己也喜歡到幼兒園去參加活動,“這種聯誼方式太好了!”

  坐在角落裏默默觀察的趙益時,是一位孩子的家長,也是第一次參加這個活動。看到孩子們與老人之間的這種真情互動,趙益時有些感動,“這種互動很不錯。”他説,家裏也有80歲的姥姥,希望孩子跟老人們在一起學會敬老愛老,“這種價值觀的傳遞非常有必要。”

  “我們天天跟孩子在一起,能看到孩子們在互動中感受到爺爺奶奶的愛,並且非常自然而然地把這種小小的關懷回饋給予他們互動的爺爺奶奶,在與爺爺奶奶的聊天遊戲中增進了感情,學會了愛與被愛。”年輕漂亮的幼兒教師朱丹告訴記者,由於經常性的你來我往,大家已然成了熟人,孩子們看到老人往往會撲上去主動打招呼,令爺爺奶奶們心生歡喜。

  朱丹説,很多家長對幼兒園的活動非常支援,有從事相關研究的家長甚至主動在家長群中宣傳代際交流對孩子成長的幫助。許多父母反饋,自己的小孩跟老人相處後變化很大,“這種模式讓孩子們學會了許多在普通幼兒園裏無法學到的東西”。

  “從小與老年人親密接觸的孩子,成人後一般會有足夠的耐心去體諒和幫助老年人。”作為專業社工人士的江淑一,更懂老年心理學:江淑一覺得“一老一小”活動,對孩子們在未來成長中如何看待老年期和老年人是有益的。“每一次活動孩子和長輩的氣氛都很好,大家收穫了愉悅感。老年人的多元化社會支援越多,心裏的牽掛就越多,也就達到了‘一老一小’代際融合的效果。這是恭和苑特有的文化結合,更是另一種養老生活。”

  坐在外圈輪椅上的張奶奶慈祥安靜,當工作人員幾次要把她推到內圈來參與互動時,她笑著擺擺手,“坐在這兒看看,我就挺高興”。  

  老人最看重的優勢是“一老一小”

  “那年我重感冒,後來轉成肺炎,住了好長時間的醫院。”出院後,兒子直接把馬貴雲接到了剛剛開業不久的恭和苑。馬貴雲不幹,“那哪行啊,我家裏平臺上還有200多盆花呢。”兒子説已經全部搬到恭和苑了。

  馬奶奶更急啦。那是她退休後全部的財産,有的花養了幾十年,“都是命根子啊”。

  火急火燎到了恭和苑,一看,花被工作人員好好地佈置在長廊、窗前,一片鬱鬱蔥蔥,有的還換上了好看的新花盆,馬奶奶笑了。就這樣,馬貴雲成了北京雙井恭和苑最早的一批住戶,“有人給專心做飯,自己就認真養花唄”。

  家住馬路對面的兒子每天遛著彎兒來和她聊聊天。當教師的大女兒已退休多年,一來二去的探望中,索性成了恭和苑的志願者,每週五全天在這裡教老人們做手工。春節,女兒接馬貴雲回家打算小住幾日。不料,剛住了一天,馬奶奶就要回來。“鬧得閨女不高興。”馬貴雲瞇著眼睛笑著説,“沒辦法呀,如今就覺得恭和苑好,住女兒家我不習慣了!”

  在通往餐廳的玻璃長廊下,馬貴雲的花花草草擺了一長溜。最近,工作人員又給馬奶奶“派活兒”了,讓她給孩子們講講植物知識。“哎喲,他們就不讓我‘閒’著,這不,為了小朋友我還真得再好好琢磨琢磨這些花兒。”

  入住恭和苑兩年多了,熊鬥寅覺得非常滿意。兩年多前,這名為中國體育事業奮鬥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因為家庭的變故住進了恭和苑。

  “儘管大家都很熱情,但還是像住進了旅館或醫院,總之沒有在家自在。”剛開始,熊鬥寅也不習慣,“儘管如今養老觀唸有所變化,但不到萬不得已,是沒有人願意到養老院來的。”

  然而,沒過多久,他就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這裡是北京市醫養結合的試點單位,有自己的醫療中心和120急救站,對老人健康比較有保障;生活方面更是應有盡有,舒適方便。飲食自不必説,都以老人健康為標準。更重要的是每天都有活動安排,生活豐富多彩。在這裡比在家方便,我逐漸把這裡作為家的一部分。”

  熊鬥寅説,在這裡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除了每天在花園裏走上2000步,上午,他會和幾個好友在咖啡廳喝上午茶,然後再去練書法,“練習室既寬敞又安靜,條件一流,而以前在家也只是在餐桌上寫寫”。

  每週三有讀書會,熊鬥寅是活動的召集人,“我們是動口不動手,出出主意而已。”別看熊老年紀不小了,承擔的工作卻不少,“讀書會、壁報、院刊這些活動都歸我們管。”另外還有書法、合唱、舞蹈等各種文娛活動,“有時苑裏的年輕人還會教我們學習一些新鮮的手機實用軟體,什麼微信、美圖、滴滴打車等等,忙得很。”

  兩年裏,熊鬥寅編輯出版了自己的散文作品集,期間因過度勞累一度暈倒,經社區衛生中心醫生的及時治療,很快便得以康復,“在這裡我不需要跑醫院,在臥室內就可以就診。中心大夫、護士每週過來量血壓,問長問短,有問題隨請隨到,連吃藥都是按時按點送到跟前,這些在家裏是不可能辦到的。”

  “如今物價在漲,這裡的伙食費沒漲,標準更沒降,做到這些很不容易。”熊鬥寅説,這裡除了“醫養結合”的優勢,在海口和慈溪分別設有連鎖經營分苑,只要提前做好預約,就可以異地入住,“沒有額外的費用,這也算是一項福利吧。”

  除了這些優勢,熊鬥寅最看重的還是“一老一小”的活動。“我們和幼兒園、小學、中學同屬一個‘單位’,我們有這個便利條件嘛!”

  恭和苑老人除了平時的文娛活動,與孩子們的互動更是豐富多彩。去年年底,老人們為參加中學的聖誕晚會,排練了很久的英文歌曲令當晚現場掌聲雷動;春節前夕,樂成國際學校的中學生還與老人們一起寫了春聯、福字。熊老説,元宵節幼兒園的孩子們過來送給大家的手工香皂他一直沒舍得用,當時老人們也給孩子們回了禮,一隻可愛的生肖小雞,“工作人員提前給我們準備的,他們想得很週到。”

  前不久,國際學校的學生又過來與老人們聯歡,大家一起唱歌、彈琴,表演小節目。臨走時,孩子們問爺爺奶奶,“下次想聽到什麼歌曲,看到什麼表演,我們好回去準備。”熊老説,以前在家裏有孫子孫女,如今孩子們都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在這裡見到孩子們就特別親,他們就是自己的孫子孫女。”

  “孩子童真的笑聲會讓老年人眼睛發亮”

  “阿姨,讓我進去看看吧!”

  “不給看!在屋裏下蛋呢!”

  “哈哈哈……”

  在恭和苑的前廳擺著許多雕塑,那都是趙瑞英的作品。每年春節前,她都會做一個生肖雕像作為新年禮物送給恭和苑。

  今年86歲的趙瑞英,是新中國第一代女雕塑家。儘管入住恭和苑,仍然執著于自己摯愛的雕塑藝術。吃完早飯,出門打車直奔工作室仍是她的常態。

  地處中心城區的恭和苑交通方便,老人們經常搭乘沃爾瑪的班車外出購物。天氣好時,也會結伴去附近的公園走走。

  苑裏不少老人有入住郊區養老中心的經歷,“偏僻的地方越住心裏越孤單”。入住恭和苑後,除了室內的豐富活動,戶外的便利更讓老人們收穫重返社會生活的喜悅。有的老夫妻會像年輕人那樣不時玩一把浪漫,到附近電影院去看一場電影,去一家不錯的餐廳品嘗一下美味。

  “對於一些‘失智’或不能自理的老人,我們會分級管理。”工作人員介紹説。每年國慶期間的北京特別美,愛攝影的劉叔總是沉浸于長安街上的美景。每次從外面攝影歸來,他總會第一時間召集大家聚在門口的咖啡廳,給不能走出恭和苑的老人們播放錄影,分享節日的氣氛。

  除了個性化的出行,恭和苑每年還會多次組織老人外出集體郊遊。江淑一説,“應該怎樣讓晚年生活每一天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尊嚴?這是提升養老服務品質必須回答的課題。恭和苑一直在努力讓人們對老年生活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和更美好的期待。”

  資料顯示,到2015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2.22億,約佔總人口的16.1%。僅北京市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達到北京市人口的20%。但是,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全國養老機構各類床位數為695.9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1.6張,與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擁有50至70張床位數相比,缺口巨大。

  “我們都應該認識到社會養老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發達國家早已進入這個階段。如果我們再不抓緊採取措施,將來會和環境污染、城市交通擁擠一樣造成難以解決的危機。”入住恭和苑後,對於養老社會化問題,熊鬥寅思考得很多。

  2012年10月,恭和苑開業,這是樂成集團樂成老年事業投資有限公司在北京開設的第一家直營連鎖養老服務機構。它的西側是集團于2009年投資建成的“樂成國際學校”的幼兒園校區。2013年,北京市政府將恭和苑老年社區列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試點項目。2015年5月,恭和苑在旁邊投資建成了北京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幾年來,通過整合産業政策,資源與服務融合,樂成集團逐漸探索出民間資本投入社會化養老服務的發展模式。2013年以來,北京市政府多次肯定樂成養老模式,並希望樂成公司總結“樂成養老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北京實際的“醫養結合”“一老一小”之路,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如今,恭和苑入住的老人有280多位。熊鬥寅説,這裡人文薈萃、藏龍臥虎,許多人為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裡,大家不炫耀以前的職務,也不誇耀曾經的功績,“我們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來這裡安家落戶,安度晚年。”

  聽説北京有養老機構在試點“一老一小”養老模式,北京大學教授蘇彥捷顯得非常興奮。長期關注不同階段人群生命特徵研究的蘇彥捷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把幼兒園和養老機構辦在一起。“從發展的角度,這是一種互惠。”她説,“孩子童真的笑聲都會讓老年人眼睛發亮。”

  “對於老年人來説最難以抗拒的就是內心的孤獨,‘一老一小’模式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從人的心理退化角度來説,外部刺激越少,退化就越嚴重。相反,豐富的刺激可以延緩心理退化。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同樣需要豐富的外部環境刺激。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他們更需要這種代際之間的文化的傳承,特別是一些經歷滄桑的老年人,他們的人生閱歷是常人,特別是年輕的幼兒教師不能給予的,但可以通過‘一老一小’的互動得以實現。”蘇彥捷認為,“一老一小”養老模式要在公共機制保障的前提下,通過好的頂層設計更有效地發揮其獨特作用。

  “互動讓老人重新發現並肯定了自我價值,他們在跟孩子接觸中也獲得了更多樂趣和歡笑;同時,孩子們比之前更能接受殘障老人,更清楚地懂得人的衰老過程,也意識到‘大人有時也是需要幫助的’。”互動現場的一次次觀察,讓江淑一對項目理解得更多。

  倪浩華覺得社會上對於養老帶有某種固有的刻板印象。“其實從退休到八九十歲,還有好幾十年的時間。恭和苑要創造人人嚮往的老年生活,在‘醫養結合’的基礎上,讓老年人在這裡被充分地尊重,不斷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在‘一老一小’的模式中使自我價值得到更深層次的挖掘,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每一刻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一老一小”活動又要結束了,小女孩攥著黃奶奶送的“長頸鹿”,跟小朋友們一起依依不捨地與爺爺奶奶們告別。有個小男孩拎著一籃子還沒來得及跟爺爺奶奶一起閱讀的童書,跟在隊尾有些失落。“沒關係,下次我們跟爺爺奶奶一起讀,好不好?”老師朱丹觀察到孩子情緒的變化,及時安慰才讓小傢夥臉上又有了笑意。

  馬奶奶推著助步車巡視了一圈自己的花花草草,在工作人員的提醒下想起這會兒還有自己愛聽的評書。

  不遠處,大堂的墻上挂著書法作品“恭和賦”,曰:“城中有雅居,曰恭和苑,出入多耄耋。鬧市其外,清靜其中;長者怡然,少者謙謙。有翁不知其詳,皆曰何不共居恭和以慰晚霞……”

  窗外,春天的北京陽光明媚。三三兩兩的老人們,有的在花園裏曬太陽,有的在陽光書房讀書,有的在書畫室裏練習書法,還有的在彈鋼琴……門口大堂的咖啡廳飄來陣陣芳香,熊鬥寅正和幾位老人端著咖啡,開心地聊著剛剛和孩子們在一起逗人的場景,品嘗著自己濃郁醇厚的老年時光。(記者 強曉玲 實習生 王文傑)

[責任編輯:李帥]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