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流密集區域建無性別公廁,是解決女性如廁難的一個良方。當然,這需要一個習慣的過程。
從10月下旬到11月19日的“世界廁所日”期間,有一間公共廁所“火”了將近一個月,那就是上海首座男女通用的無性別公廁。其“無性別”的設置引發了輿論熱議,還有網站就“是否願意使用這類公廁”做了調查。總體來看,認可無性別公廁者佔多數,但對此類公廁感到尷尬或表示憂慮者,也為數不少。
其實,無性別公廁算不上是什麼新鮮事物,男女共用廁所,從遠古時期就開始了。在廣大農村地區,至今還存在這種情況:一個人如廁時,聽到有腳步聲過來,就咳嗽一聲,表示裏面有人,對方便會自覺轉身離去。對此,大家都非常習慣,且相安無事。在城市裏,無性別廁所也老早就有了,比如,許多中小型餐館的廁所就不分男女,哪個廁位的門是開的,就可以直接進哪個門。何以有了正兒八經的無性別公廁,許多人就覺得尷尬呢?説起來,還是一個習慣或適應的問題,畢竟這是現代都市裏的新鮮事物。
大型無性別公廁的出現,上海也不是“第一個吃螃蟹”。此前,瀋陽、青島、北京、重慶等城市就已先後建立了這樣的公廁。當然,爭議也伴隨而來。以我所見,之所以有爭議,恰恰是無性別公廁太少了,如果每個城市都建這樣的公廁,而且這樣的公廁分佈得更廣一些,相信人們就會習慣成自然。
説起來,無性別公廁的投入使用,也是一種資源共用。在人口較多的城市或旅遊景點,女性如廁難,有時真的難於上青天。畢竟男女有別,在如廁問題上,男廁一排小便池,十幾秒鐘便可解決十幾個人的方便之事;而同樣的時間,可能剛剛夠一名女性寬衣解帶。根據世界廁所組織統計,女性如廁時間平均70秒~75秒,男性如廁時間平均30秒~35秒。這也是為什麼商業地段常常出現“男廁空蕩蕩,女廁排長龍”的原因。假如那是一座無性別公廁,如廁資源就可得到充分的利用。
當然,尷尬問題多少也是存在的,但解決起來並不難。比如,通過播放音樂,掩蓋如廁的聲響;將廁位之間的隔板加高,防止偷窺;男性小便池也可以用隔板圍蔽。事實上,無性別公廁最大的貢獻恰恰是解決尷尬,比如異性家長帶兒童如廁不必難堪,女同胞不必長時間忍受內急——還有什麼事情比內急、失禁更尷尬呢?
所以,在人流密集區域建無性別公廁,是解決女性如廁難的一個良方。當然,這需要一個習慣的過程,但只要人們樹立了正確的思想觀念,這個過程就不會很長。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