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職稱評定到了該動大手術的時候

2016年11月08日 09:55:23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實施了幾十年的職稱制度將迎來變革機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日前審議通過《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了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求以科學評價為核心,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健全職稱制度體系。強調要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

  職稱評審在科研、文教、衛生等諸多部門向來是熱門話題,由於與工資、待遇等密切掛鉤,更因其涉及上億的科技人才,有關職稱評定的改革一向顯得敏感而審慎。但是,現實的迫切呼喚已令這項事涉億萬人利益的改革必須儘快破題。

  職稱作為技術人才水準與能力的評價體系,其積極作用不容否定。但是,近年來職稱評定自身的缺陷也愈益顯露。有些地方對職稱評審標準與程式曲解與異化,亂象頻仍。職稱評審中的人情關、權錢交易以及片面、僵化、不合理的評價指標,讓專業技術人員不堪其苦。有網友甚至將“職稱評定之痛”列為高校教師的“十痛”之首,“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落評更灰心!”它也因此成為近年全國兩會熱議的話題。

  其中,最受詬病的當屬評價體系、指標等“硬體”設置的不科學、生搬硬套、一刀切等。以備受爭議的“唯論文”為例,明明是以教學為主的教師,卻不管其教學水準如何,一律強求鬚髮表多少篇論文,以致有的教師抱怨,一心撲在教學上,就是“毀滅自己,照亮別人”。更荒唐的是,連臨床醫生、中小學教師都硬性要求必鬚髮多少篇論文。其結果是,花錢買、抄襲論文成風,代寫論文的“論文經濟”形成半公開的産業鏈,不僅敗壞學術風氣,亦助長弄虛作假之風。

  而且,各種脫離實際的“職稱墻”還在不斷被推高,增添附加的苛刻條件。不管做什麼,都要考外語、電腦等;所謂繼續教育,更是只管收錢,而不論效果;有的地方還將留學、挂職也作為評職稱的要件。評審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及長官意志等,亦加劇著職稱評定的不公平。評審會前,托關係找評委是心照不宣的“軟指標”,評審會上,“照顧領導”是可以公開亮出的潛規則。凡此種種,讓許多心無旁騖的專業人員耗盡心力卻難獲職稱,而一些獲評者卻讓公眾很不服氣。

  有媒體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認為職稱的最大問題是,職稱評審不能反映人的實際能力;74.2%的人指出,職稱評審造成尋租、作假、腐敗現象嚴重;65.7%的人表示,名額分配中潛規則重重,拉關係等現象層出不窮。此調查因受到受訪樣本所限,未必能準確反映當下職稱制度的弊端,但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職稱評審問題的嚴重性。許多專業人員不是把精力放在主業上,而是為了職稱的種種不合理的硬體軟體奔波,可以説,職稱評定堪為當下職場之“累”。

  據稱,職稱考試已列為當下中國三大考試之首,它不僅耗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而且,一些地方職稱評定的不公平結果,也挫傷了某些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某些變味的職稱評審更淪為滋生各類腐敗的溫床。類似情況已到了非動大手術,非改不可的地步。顯然,在未來的職稱改革中,如何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創新職稱評價機制,令職稱評審更公平、科學、合理,讓專業技術人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耕專業,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這是繞不開的課題。(閱盡)

[責任編輯:郭碧娟]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