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共同守護好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

2016年05月24日 15:13:0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保障資訊渠道的通暢很重要。亦應破除和杜絕形形色色的非法就業歧視。更要認清廣大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基層單位才是大學生就業的蓄水池,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給予充分考量。

  又到一年畢業季,就業問題再一次成為菁菁校園的熱門議題。據統計,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765萬人,加上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被稱為“最難就業季”。一些機構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判斷,今年畢業生對起薪的期待也降到了每月5000元以下。如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已不能準確形容擴容的高考,對每年的大學生就業來説卻不過分。

  就業的本質是什麼?在經濟水準明顯提升的當下,恐怕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關乎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尊嚴與上升的渠道。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的喜悅與憧憬,與招聘會現場的人頭攢動,在近年來的輿論場上形成了鮮明對比:曾經一些亮麗光鮮的專業,在市場的檢驗中成色大打折扣;曾經引以為豪的碩士、博士,在實際操作面前的尷尬,也偶爾讓“讀書無用”的言論響起。就業這道關口,究竟應當怎樣過?這是擺在每個家庭、每個學校、每級政府面前的一大考題。

  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充分尊重企業的選擇和競爭的拷問。招多少人、什麼樣的專業與學歷更匹配,在現階段誰也難以預料和計算。每招一名新員工,企業都要付出相應成本,也都要追求可能的回報與收益,這種近乎“矯情”的招聘計算,本身就是市場活力的源泉,也是勞動力要素配置的良性機制。對就業市場的殘酷,學生、家長、社會各界應當有理性的共識與接納度。

  那麼,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學校與政府,責任又在哪?一方面,保障資訊渠道的通暢很重要。“網際網路+”時代的大學生就業,更加倚重各類招聘平臺的引導,對資訊的獲取、反饋、監督也有更高期待,學校和政府要致力於實現招聘資訊的高效流通運轉。另一方面,亦應破除和杜絕形形色色的非法就業歧視。比如性別歧視、戶籍歧視、學歷歧視,特別是公共部門與國有企業的招聘,尤其要防範“蘿蔔坑”“量體裁衣”,越是“最難就業季”,這些戲碼越可能上演,也越容易讓人揪心。

  有人説,創新、創業是一條新路;還有人鼓勵“先就業後擇業”。這些觀點很大程度上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人生的第一份職業,向來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生發展的高度。至於創業,已被實踐證明仍只是一部分人的試驗田。更多的畢業生還是要跳到市場化擇業平臺上打拼、廝殺。因此,對掌握調控職責的各級治理者來説,不僅需要開拓公益性的就業崗位,更要認清廣大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基層單位才是大學生就業的蓄水池,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給予充分考量。

  從學校到企業,從媒體到政府,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每一位初出象牙塔的大學生,盡力而為、盡心而為,才能在“最難就業季”凝聚起社會發展的信心、積蓄起經濟前行的底氣。(井橋夕)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