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為欠薪現象少了,問題不突出了,就減少甚至放棄了對他們的關注。僅有媒體的關注還不夠,徹底解決欠薪和勞動者權利問題,還要靠落實制度和嚴格執法。
每到年關,都是農民工討薪的季節。欠薪是個老問題,各級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不僅加大了集中清欠力度,還出臺了很多制度舉措。現在欠薪現象還普遍嗎?今天我們該如何關注討薪者?
近日,新華社推出“討薪日記”專欄,以親歷式報道方式,貼身跟隨討薪農民工群體,為我們展示了當下討薪者的群像。從報道反映的情況看,這些農民工主要是建築工人或從事簡單勞動的外來務工者,以自發鬆散的勞動方式為主,直接面對的是開發商或包工頭,不少人拖家帶口,甚至還有年過七旬的老人。
雖然我們對欠薪者的困境有所了解,但記者耳聞目睹的細節,仍帶給人很強的衝擊。這些人有的為了一點工錢,已經在工地苦守幾個月,從夏天熬到寒冬,衣食溫飽都成了問題;有的拖家帶口,還有一大家人在老家等錢過年;他們差不多都跑過了能找到的部門,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他們的經歷可能並非普遍現象,但在這個寒冬,我們需要關注這些弱勢群體,幫助他們實現依靠勞動獲得報酬的基本權利和尊嚴。
隨著這幾年清欠力度的加大,各種制度性措施的出臺,加之法治化環境的改善,勞動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大規模的欠薪現象已越來越少,但不排除在一些人身上還存在。這些剛剛進城的農民工,或年老體弱,或缺少一技之長,也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和法律知識,只能從事缺乏保障的體力勞動。他們可能不懂得簽訂勞動合同,或者要求僱主繳納工資保證金,只相信幹活拿錢,只信任身邊的熟人關係。如何保障這些人在城市謀生的權利,是整個社會的考題。如果他們被拖欠工資,因此被逼上無奈的討薪之路,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欠債還錢,是最樸素的法治原則,對待弱勢者的態度,是衡量文明程度的尺規。不能因為欠薪現象少了,問題不突出了,就減少甚至放棄了對他們的關注。要看到,在當下的大城市邊緣,還有人為了要回自己的勞動報酬苦守工棚,甚至捨不得吃一頓飽飯。這些陽光溫暖不到的角落,需要我們去關注,不要因為漠視,失去了對貧困和苦難的痛感。
關注這類弱勢群體,體現媒體的社會責任。但僅有媒體的關注還不夠,徹底解決欠薪和勞動者權利問題,還要靠落實制度和嚴格執法。即便是再缺乏法律知識的務工者,被欠薪後的第一時間,也會想到求助勞動、信訪等部門,這是除了親戚家人之外,他們最有可能的依靠。希望這些部門能夠依法履職,善待這些樸實的勞動者,幫助他們討回應得的公道,不要再等到年終歲尾和媒體報道後才去關注。(丁永勳)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