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臺灣民主搖搖欲墜 原因何在?

2015年03月03日 16:1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3日社論説:臺灣民不民主?臺灣的政治是民主太多,還是民主太少?臺灣的民主是否面臨危機?如果確實面臨危機,又是哪種性質的危機?危機深重的程度為何?該如何解決?有哪些改革的方案?這一連串的問題,是臺灣政治的重大課題,如何理解這一系列問題,是掌握臺灣政治困局的關鍵,人們對這一系列問題的不同認識、不同立場,是臺灣政治的關鍵性分歧,我們甚至可以説,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事關臺灣政治改革,更是臺灣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核心課題。

  非常令人意外,臺灣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民主轉型,先後歷經解除黨禁報禁、解除戒嚴,以及“國會”全面改選和“總統”直接民選,尤其經過兩次政黨輪替,一些民眾仍然認為臺灣政治體制並不民主。高喊臺灣不民主的人群當中,其實有一大群是“反國民黨”的“準革命論者”,他們認為臺灣仍然籠罩在“黨國體制”之下,“政府、國會、司法、情治”系統甚至媒體都被“黨國”體制把持,於是“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的口號甚囂塵上,在去年藉反服貿為理由,掀起太陽花運動,一舉掌握輿論主流引領社會風潮,在“九合一”選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政治化的公民運動

  這種看似時空錯亂的政治認識,其背後其實根源於某種狹隘的“統獨”意識、甚至是族群意識,也就是認定經過選舉而多次執政的國民黨還是“外來政黨”、是“中國代理人”,也因為這種狹隘的認識,於是就産生了某種反民主、類似主張革命,卻完全背離現實的“打倒國民黨論”、“推翻黨國體制論”。這樣的情緒與認識,原本已經逐漸消退,卻在太陽花學運之後死灰複燃,而這樣的論述,可以説是使臺灣的政治討論倒退了30年,更妨礙了人們冷靜、認真與深入理解臺灣政治體制的困局與弊病。

  臺灣政治領域另一個當紅時髦的名詞:“公民運動崛起”或“公民意識覺醒”,更是大迷思。解嚴前後,臺灣就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流弊、以及威權體制的壓迫所産生的弱勢者抗爭,而有了“自力救濟”與“社會運動”。“自力救濟”是針對不合理的法律或執法手段的自發性、偶發性抗爭,“社會運動”是更有意識地改革社會經濟體制的持續性運動。有意思的是,“社會運動”在臺灣存在了30年,卻突然出現了“公民運動”一詞,在媒體上代換了“社會運動”。什麼是“公民運動”,表面上講的是公民的“權利”意識覺醒,要改革不合理的法律與制度,以求能更周延保障公民的諸種權利,但是臺灣版的“公民運動”卻在實際上被詮釋成對抗“黨國體制”的反抗運動,原本超越黨派統獨的“社會運動”蛻變成了高度政治化、排他性的所謂“公民運動”。

  由爭取“權利”轉化成爭奪“權力”,臺灣版的“公民運動”的表面蓬勃,一方面固然滋養了民進黨和雨後春筍般的“第三勢力”、“新興政黨”,另一方面,由於“公民運動”的高度政治性、黨派性,卻讓“公民社會”原本的重要內核、也是“公民意識”成熟的表徵:理性討論公共政策,透過公開、民主的機制與程式協調各方的主張與利益,做出相對穩妥與平衡的決策,幾乎喪失殆盡。

  民粹情緒扭曲對話

  於是,在這樣的論述氛圍下,臺灣政治體制的真正弊病完全被掩蓋,權責不相符的“憲政”秩序,黑箱作業又無法真正反映弱勢聲音的“國會”,仍不夠充分周延的權利保障,缺乏效率和透明性的官僚體制,過度市場化、惡質競爭和泛政治化的媒體環境等等複雜的政治改革難題,全部被化約成“臺灣人民”與“黨國體制”的對抗,臺灣原本迫切需要的理性思辨、廣泛對話、權衡利害、穩健決策,全部在這種民粹的情緒下被遺棄、被扭曲。

  臺灣的民主確實出現了危機,這並不特別,從全球的範圍來看,民主體制、或者更精確的説是“西方式民主”制度到處遇到了困難,民粹主義抬頭、政黨對立激化、選賢與能機制落空、金權政治氾濫等等,在不同國家地區有不同程度的出現,而在臺灣,可以説是諸症併發。深究其原因,首先還在於移植“西方式民主”的過程中,缺乏根據本土社會的實際政治生態進行調整、改造。其次,臺灣的主要政黨多少年來高喊改革、革新,但始終是從自己政黨、甚至政治領袖個人的私利出發,任意剪裁製度,破壞體制,卻缺乏真正打造彈性、透明、民主、效率的新體制的智慧、遠見與能力,臺灣民主搖搖欲墜,並非杞人之憂。

  打破藍綠 良性競爭

  面向2016大選,臺灣政治確實需要大分化、大重組、大震蕩,一方面真正打破藍綠對抗的狹隘格局,揚棄既有褊狹貧瘠的政治論述,一方面讓真正有新思維、新魄力的新生政治人才得以浮現,各自集結,良性競爭,打開臺灣新的、真正的民主深化改革之路,讓臺灣民主鞏固下來。我們期盼未來一年,各政黨“總統”及“立委”候選人都必須面對臺灣民主搖搖欲墜的問題提出對策,選民也要作認真思考與獨立判斷,“大選”時才能投出有益臺灣民主與後代子孫的一票。

  本諸講實話、不自欺、務實、與時俱進、不容社會有法無天而要有法尊法、期盼臺灣人日子過得好、出了門有面子等理念,該報在系列報道中,提出“對抗的兩岸關係 最終對誰有利”、“切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活水何在”、“大陸會因民進黨執政而改變嗎”、“社會觀感可以超越法律嗎”、“財政炸彈倒數計時 如何拆解”、“美國航母還值得臺灣依賴嗎”今日“搖搖欲墜的臺灣民主 原因何在”等7個問題及“主權在民 鞏固主權是假議題”1個主張,期待社會共同面對、共同思考,共同為臺灣找出正確的道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