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5月3日刊載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紀欣的文章指出,反服貿學運于4月10日學生“出關”後告終,但臺北人的夢魘才剛開始,一波波包圍中正一分局、佔領忠孝西東路、圍堵“立委”座車,甚至揚言癱瘓北市捷運等脫序行動,讓執行公權力者疲於奔命,人心惶惶。
自4月中下旬展開的反核四抗爭行動,在民進黨“立委”開始質疑“是否已超越界線”、林義雄4月30日晚停止禁食後戛然而止。文章説,不過,這一次,大家都心知肚明,抗爭不會就此結束,因為林義雄在停止禁食聲明中揭示,要繼續抗爭推動降低公投法門檻、廢除核一、二、三廠,阻止立院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推動“修憲”。而且,連馬英九都可因一人要脅,未經任何民主程式便決定“封存”核四,新上任的國民黨副主席朱立倫又早就放話“公投門檻有下修空間”,小老百姓除了坐著等,還能做什麼?
文章直言,反核四看似無關“統獨”,但從反核四群眾“誓死捍衛民主”、要“臺灣人民勇敢站出來”,林義雄聲明結尾又“誓願以余生與臺灣人民共同維護臺灣的民主和主權”可知,反服貿和反核四的主事者都是對準兩岸關係而來。
文章説,在反服貿抗爭中,有人提出“經濟讓利無用論”,但兩岸經貿合作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已普及臺灣社會各階層,大家口上説不稀罕,心裏卻決不願意得而復失。因此,民眾的切身利益對兩岸關係走向將持續有正面影響,“主權”與“民主”卻是阻礙兩岸關係發展的難題。
經馬英九授權,吳伯雄于去年6月與習近平會面時表達,“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行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文章認為,此番表態大幅增進了兩岸的政治互信,但馬英九仍繼續強調“兩岸政策不快不慢,完全符合民意”、“維持現狀、不統不獨是最大公約數”,加上教育政策未能全面撥亂反正,導致“一中”並未深入人心。
文章指出,馬英九本應從服貿風波體認:現狀不可能維持;兩岸關係不進則退;唯有引領民意接受“一中”才能順利推動其兩岸政策,但從他近來解決問題的方式看來,他顯已心力交瘁,無力顧及兩岸關係。儘管反服貿、反核四群眾才是打著民主旗號踐踏“民主法治”,但自從兩岸政經實力消長後,“民主牌”確已成為臺灣人“反中”的口實。
文章最後説,反服貿及反核四抗爭重挫馬當局的聲望,加上年底“七合一”選舉在即,這些都使兩岸關係不容樂觀。尤其,民進黨已表示,既然核四不會續建,將不再推動核四“公投特別條例”的“立法”,下一步將直接下修“公投法”的“公投”門檻。至此,綠營想偷渡“統獨公投”的心機已昭然若揭,吾人不得不防。(本文作者紀欣,係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