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臺媒:到底吃什麼是真正安全的?

2013年06月09日 09: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社會上喧騰“毒澱粉”事件,沸沸颺颺,人心惶惶不安。臺灣《新生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到底什麼才是安全的食物,其實是一個很難有絕對標準的問題,“毒澱粉”到底有多毒,就好像基改作物到底有多少風險,甚至是藥品有多好,我們真有能力論斷,到底吃什麼是真正安全的?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社會上喧騰“毒澱粉”事件,沸沸颺颺,人心惶惶不安,一些添加了“毒澱粉”如粉圓、芋圓,黑輪和布丁等一些食物,都成為有毒之物,人人聞之色變,一時之間似乎到處都是毒物,大家不禁要問,到底吃什麼才安全? 

  “毒澱粉”是人造産物,化學學名叫做“順丁烯二酸”,這麼個怪名字,別説是吃,光是聽著也許都叫人頭皮發麻。其實這成分在部份天然食物中也有,一些地區已允許作為食品包裝材料,説起來應該沒有大毒性,少吃無妨,但是因為沒有核準為食品添加物,代表有許多未知,這種化學品當然是不吃最好。 

  人類生存在自然環境中,吃什麼才能存活,本來是一個嘗試過程,亙古以來,我們這種好奇心最大的動物,一直在嘗試食用一些新奇的動、植和礦物,這樣的經驗累積承傳,讓人類漸漸知道哪些東西吃了安全無虞,那些也許危害健康,甚至會奪去性命。在我們嘗試食用不同物種過程中,也有因時間長久,體質適應某種食材的漸變。 

  近代科學發展,確實給人類開啟了人造物的新天地,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可以食用的産品,近代的許多食品添加物,正是其中的部分産品。這些食品添加物經過一定測試,譬如説動物實驗,就是給實驗動物食用相當數量,經過相當時間沒有發現明顯可見的問題,便認定是可以作為食品的添加物。 

  除了食品添加之外,科學界也還創造出了改造的食物,目前仍最引起注意的,就是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基因改造農作物的目的很多,譬如説産量的增加,營養或風味的改善,抗病蟲害能力的增強都是,産量增加以及營養和風味改善,是正面效應,抗病蟲害能力增強,為的則是減少農藥殺蟲劑的使用,避免危害環境以及我們食用者的健康。 

  雖然有這麼多看起來明顯的好處,但是基因改造作物,卻遭遇到許多的質疑,以目前情況來看,歐洲一些國家由於社會對基改作物深具戒心,因此規範非常嚴格,美國等一些國家則比較受到社會接納,規範就比較寬鬆。 

  反對基改作物的看法,認為人類在自然界長時間適應的體質經驗來看,這些突然改變特性的作物,到底會對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風險甚大,甚至要指謫一些不明的慢性疾病和過敏症狀,恐怕都與基因改造作物有關。 

  支援基因改造作物的看法,則認為人類的體質本來有適應性,而且經過長時間的動物實驗,也看不出有任何明顯的問題發生,認為對基因改造作物的恐慌,全然沒有根據。 

  以基因改造作物來看,無論是動物實驗無明顯問題的論據,或是將一些不明症狀歸咎基因改造作物,説到頭頂多也只是在科學的有限因果範疇,這與用高劑量做動物實驗,證明“順丁烯二酸”會造成一些動物傷害一樣,都有其先天無可避免的不確定性。 

  當然,把關食品安全的主管機構,有責任在既有“先天不確定性”的規範中,嚴格做事。但是我們也許應該了解到,到底什麼才是安全的食物,其實是一個很難有絕對標準的問題,“毒澱粉”到底有多毒,就好像基改作物到底有多少風險,甚至是藥品有多好,我們真有能力論斷,到底吃什麼是真正安全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