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擴消費長效機制須著眼提高居民生活水準

2013-02-25 09:30 來源:中國證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十八大提出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筆者認為,要立足生産、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全過程,以改善居民生活水準為擴消費根本目的,針對經濟各環節中制約消費擴大的因素,通過綜合、深度、動態的改革,從政府角度出發刺激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供給管理,以穩定的規劃和法律法規形式,制定實施有利於居民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升級和縮小差距的一系列制度設計,具體包括:通過供給層面的技術創新引導需求、改革分配格局、降低流通成本和改善消費預期等四個方面。

  經濟各環節

  存在制約消費的瓶頸

  生産什麼才可能消費什麼。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告別了短缺時代,表面看生産環節問題基本解決,但事實上,低水準、高成本的産能過剩,高技術高附加值産品不足,假冒偽劣屢禁不止,成為生産環節的新問題。國産汽車就是産能過剩的一個例證,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因無法滿足消費結構升級,以入門級車為主的國産汽車市場份額下降了近3個百分點,2012年國産汽車的産能利用率不足60%,低於國際汽車廠商歷史平均水準。

  分配格局決定消費能力。居民收入與政府和企業的收入此消彼長。近10年我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1%,其中稅收收入年均增長19.8%,收費和國有資産收益等增長遠快於此;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長30%,估計全部企業平均利潤水準要低一些;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3%和12.2%,遠低於政府和企業,且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近10年我國基尼系數都超過0.47,最高的2008年高達0.491。居民特別是農民等低收入者消費明顯偏低。2011年,政府消費佔全部消費比重達27.8%,近10年提高1.7個百分點;6.6億農民的消費僅相當於政府消費的一半,佔全部居民消費的22.7%,近10年下降8個百分點。

  交換效率低增加消費成本。交換是商品、服務買賣的過程,從生産者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多重批發、零售和物流等環節,涉及運費、入場費、損耗等成本,基本構成流通行業的主要內容。當前我國流通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商品市場佈局不夠合理,城市批發市場少導致農産品“最後一公里”價格畸高問題突出,農村市場不足,不僅農産品賣難問題時常發生,農民消費的便利化程度也大打折扣。與此相伴,時間長、損耗大、節點多等大大提高流通成本。數據表明,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産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環節的損失率為25%-30%,發達國家則在5%以下,美國僅為1%-2%。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比重在18%-20%之間,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都在10%左右。另外,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現象突出等也增加了流通成本。流通費用高必然會抬高商品價格,轉嫁給消費者,在收入既定情況下,商品價格越高消費數量就越少,越影響居民生活的改善。從服務角度看,我國目前生活性服務業亟待規範化、規模化,需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品質,擴大服務消費。

  市場預期不穩不利於消費擴大。居民消費與當前的花銷和對未來的預期有關,目前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領域公共服務水準和覆蓋範圍不高。一方面,相關大花銷仍在大量擠出居民消費。數據顯示,購房負擔比(月供佔家庭月收入比)在很多一線城市遠超過40%的警戒線,北京高達70%-80%,醫療和子女教育保守估計佔家庭收入的10%左右,而這些開支大部分是不進入消費領域的,至少沒有達到提高居民生活水準的目的。扣除上述花銷,可用於消費的收入僅佔10%左右,這還是平均水準,低收入家庭就更沒有消費餘力了。另一方面,公共服務不到位加上通貨膨脹,使居民缺乏對未來的穩定預期,保值增值和預防性需求提高了居民儲蓄,抑制了部分消費需求的釋放。此外,消費手段和消費條件也不能完全滿足擴大消費要求,如信用消費發展滯後,時間不充裕等。

  擴消費長效機制

  需明確目標方向

  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應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規範穩定性,即要有長期有效的制度、法律法規來保障消費持續擴大,短期的運動式活動、碎片化政策都不是長效機制;二是制度設計激勵相容性,即擴消費不是外部強加給居民的,而是居民出於自身利益和條件作出的自願選擇;三是自動觸發性,即消費是經濟的一部分,應設計一種能使消費隨著經濟發展自動地以更快速度正常增長的機制,時刻需要政府行政力量推動的政策不是長效機制;四是向均衡方向收斂的特性,收入差距較大是制約我國消費擴大的重要原因,擴消費長效機制應該發揮再分配的作用,促進各階層均衡消費,縮小消費差距,不能縮小差距甚至還進一步擴大差距的也不是長效機制。

  擴消費應擴大誰的消費?有人提出通過增加政府消費實現擴大消費目標。筆者認為,擴大消費不應僅僅為提高消費率或拉動經濟增長,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才是根本目的。

  擴大居民消費也應分兩部分看,農民和城鎮較低收入居民衣、食、住三項消費佔全部消費比重都在65%左右,尤其是10%的城鎮低收入居民和40%的農民收入小于支出。擴大這部分居民的消費關鍵是通過二次分配提高其消費能力,不斷引導其更新消費觀念,本質上是公平的問題。高收入居民則有大量儲蓄,2008年以來城鄉儲蓄存款每年都增加4萬億元以上,2011年底已達34.36萬億元,當年新增4.17萬億元,如果將其中一半用於消費,也能提高當年消費額10個百分點以上。擴大高收入居民的消費關鍵是如何通過財政支出等手段改善消費預期,引導儲蓄用於消費,將潛在消費轉化為現實消費,本質上是效率問題。

  另外,不同收入家庭擴大消費的內容自然有區別,特別是隨著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全社會對健康、家政、養老、快捷的交通、清潔的空氣、網路工具等需求日益提高,即使吃穿住等傳統領域,也需要更好品質、更多品種、更優服務以滿足多樣化需求。現在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只包含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四個行業,還遠不能完整反映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的供求全貌。可見,擴大消費應既包括商品消費也包括服務消費,既包括能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普通商品和服務,也包括滿足居民發展需求和享受型需求的中高檔商品和服務。

  擴消費中政府作用是什麼?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擴大消費也一樣要界定政府的邊界和作用方式,切實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市場這只“無形之手”是建立擴消費長效機制的基礎。同時政府“有形之手”應協調發揮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貨幣政策、立法執法和行政審批“五個指頭”的作用,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對市場過多的直接干預,更多從宏觀層面、長遠角度和戰略高度調整政府、企業和居民的關係,在生産、分配、交換和消費各環節發揮其彌補市場失靈作用,更好維護市場作用基礎。為此政府應立足改革自身弊病和維護公平正義,設定經濟活動各環節的目標,生産環節應以維護有利於企業進行升級改造和科技創新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為目標;分配環節應以減少政府收入、穩定企業收入和增加居民收入為目標;交換環節應以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流通效率為目標;消費環節應以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和維護消費環境為目標。

  四環節建立擴消費長效機制

  第一,增加有效供給滿足和創造消費需求。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熱點欠缺的當前,高技術、高附加值、個性化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夠創造和引導消費,併為消費需求注入持續增長的強大動力。要把握第三次産業革命孕育發展的機遇,制定執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規劃。借鑒發達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歷史經驗,學習美國製造業復興框架和國家創新戰略,以及歐盟“2020智慧、可持續、包容增長”等經驗,制定我國應對新一輪産業革命的戰略規劃,以長期有效的制度和機構保障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此外,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與傳統産業升級結合,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引導和鼓勵發展新技術新産業,對3D列印、物聯網、雲計算、智慧技術、新能源、低碳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産業應用給予長期稅收減免和優惠貸款等支援,以新技術、新理念支援、引導和擴大消費。

  第二,調整政府、居民和企業的收入分配關係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同時,要推進新一輪稅收體制改革。降低中央稅比重,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加直接稅減少間接稅,避免重復徵稅現象;完善企業所得稅制度,對有利於就業的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給予稅收優惠,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增加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建立健全與稅收、企業利潤、物價等掛鉤的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穩步提高職工最低工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動態提高個稅起徵點,加快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減輕中低收入者負擔,提高高收入家庭個稅稅率;儘快開徵房地産稅,研究開徵遺産稅、贈予稅和特別消費稅;將農村和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品免稅納入結構性減稅改革之列,使不同收入居民間消費能力分佈趨於合理。

  此外,要切實打破行業壟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放鬆鐵路、電信、電力、能源和金融等領域的管制,通過市場競爭提高效率,使消費者獲得實惠。同時,提高居民財産性收入。以土地為農民最核心財産,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土地流轉和變現,讓農戶分享土地升值收益;深化金融體系改革,拓展城鎮居民投資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紅利等財産性收入,多角度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第三,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消費成本。要制定市場流通法,規範和穩定流通環節各主體的關係。切實科學佈局市場網點,充分運用電子商務、物聯網等現代資訊手段做好産銷銜接;打破市場分割,規範零供關係;建立和完善商業誠信資訊庫,優化社會信用環境,加大打擊失信行為的立法和執法力度,鼓勵誠信經營,保護消費者利益;打擊投機炒作,搞好公共商業資訊公開服務,維護市場秩序。

  第四,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改善消費預期。要調整政府支出結構,清理現行政策中政府財政支出事項,切實從市場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退出,提高公共服務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比重。此外,建立全覆蓋、保基本、縮差距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制度安排,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程度,穩定居民消費預期。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讓農民工成為城市消費重要群體。嚴格控制貨幣增發,加強重要物資的收儲投放等市場運作調控能力,防止物價上漲預期導致的保值心理影響消費擴大。  □商務部綜合司 李洪俠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