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內地黃金珠寶業正式進入了淡季;但今年淡季出現“大跌”,近兩周交易量環比下降了三成有餘,多數業內人士認為這與3·15中央電視臺曝光了“周大生”黃金飾品被檢測出加工過程中摻假過量“銥”的新聞有關,廣東珠寶行業慘被殃及。
商家、行業協會將其歸罪于難以克服的工藝硬傷。而律師則認為:商家不該欺瞞消費者。對於廣大市民來説,狀告類似案例多無勝訴把握,建議自己提高警惕、多做檢測。
周大生:正下架自查;檢測有別,不是我們的錯。
多數的廣東消費者與記者一樣,對“周大生”這家企業並不十分熟悉。在廣東金銀首飾商會年會上,記者問詢了多位業內人士,一致介紹説該公司是“後起之秀”,其主要業務不在競爭者擠擠的廣東省,而在北方城市,但其總部、加工行銷基地均在本地。
記者致電了該企業總部,對於該次成色不足事件,該公司市場部門的態度十分謹慎表示:已經下架自檢所有的類似産品,“積極糾錯”;部分産品已經各地政府檢測站檢測為合格。
但記者輾轉找到了周大生廣東區的兩位銷售經理時,他們認為:公司並非有意造假,檢測儀器有別,自己檢測時沒有問題,外地工商部門的檢測儀器不一樣,就查出了成色不足的問題。“不是我們的錯,櫃檯只拿貨、抽檢,有成色不足問題,是加工商的錯。”
協會説法:工藝問題大過信譽問題
記者採訪了廣東省金銀首飾商會會長梁展雄。梁會長認為:類似周大生的問題,主要是工藝水準有限,而不在於有意欺瞞消費者。在物理性能方面,黃金的延展性強而硬度不夠;對於絕大多數的珠寶加工企業來説,目前還無法解決複雜工藝的韌性問題;金首飾的“搭扣”、“拐角”部分,一定要加入一定量的合金才能堅韌持久,否則很容易脫落丟失。
而從産業結構來看,珠寶行業裏,零售企業、加工企業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即使是香港係的知名零售品牌,也很難控制到上游加工企業,絕大多數的零售品牌都會去珠三角的加工企業那裏拿貨、選貨,只做抽樣調查,無法有效監控成色。成色方面偶然出現問題,政府與民眾更多應該關注加工企業的生産過程,而不需糾結于零售櫃檯的信譽問題。
律師:商家有欺瞞消費者之嫌,類似案例難勝訴
對於此問題,(廣州)盈科律師事務所的孫高峰律師認為:工藝水準低可以理解,但欺瞞消費者的行為,卻觸犯了法律相關規定。既然“搭扣”處成色不足是個普遍現象,商家有責任在産品説明書上明確表明,字跡需要規範清晰、一目了然。
不過,孫律師也承認:在類似案例中,除非欺瞞數額非常巨大、行為十分惡劣,消費者很難在實際的法律訴訟中佔到便宜,極少數人會得到所謂的“10倍賠償”。
購買金銀首飾,建議提高警惕、全程錄音、及時檢測、及時維權。(記者井楠)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