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差別調控是結構調整應有之義

2014-04-11 09: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4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再次釋放出清晰的政策信號,堅持經濟不刺激,而是敢於創新思路,積極有為,差別調控,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平臺轉換期和改革深水區,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在這樣一個新的特殊時期,必須拋棄傳統思維定勢,敢於創新經濟治理方式和思路,以避免政策過度剛性或各類風險疊加導致經濟過快地“下臺階”。

  就實體經濟而言,近兩年,中國實際利率中樞不斷抬升,企業貸款利率是發達國家的兩倍還多,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票據直貼利率已經達到8%左右,為近兩年來的高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甚至達到雙位數,實體經濟已經不堪重負。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艱難境況下,近期推出的小型微利企業減稅、棚戶區改造以及鐵路政策性融資等政策組合,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新一輪政策刺激”,更有別於2008年期間的大規模刺激措施,而是給實體經濟結構調整以更大迴旋餘地的政策創新手法。

  從當前積極財政和穩健貨幣政策的組合看,名為“寬鬆”實則“雙緊”。新政策中,財政指向為小微企業“減稅”,金融通過定向“點貸”支援實體經濟,創新金融工具和手段,並針對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生産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實施結構性信貸政策,這些都是在總量不放鬆情況下的精準貨幣投放,其目標是為了真正提高財政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效率。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結構性問題。既然是結構性問題,宏觀調控就必須從總量轉向結構,進行差異化管理,不僅對各種政策之間的搭配方式進行創新,也對各種宏觀調控工具本身進行創新。做到“出手更加主動,目標更加長遠,調控更重協調,手段更加多元,力度更有分寸”。

  近一段時期,新一屆政府治理經濟的思路與以往出現了較大變化。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面前,強調緊盯目標區間,相機調整政策,做到調控“不刺激”,改革“不鬆勁”。對待地方債、影子銀行、過剩産能以及流動性等問題辨證施治,分類處置,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傾向。差別調控就是經濟治理思路上的創新,是結構調整的應有之義。

  事實上,中國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宏觀經濟自身運作的內在規律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在國內外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下,應對風險以及經濟治理思路必須相應調整,提高政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作為超大型發展經濟體,中國不可能簡單套用或拷貝他國經濟發展的版本,中國遇到的問題是西方國家所不曾遇到的,也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傳統西方經濟學也並非治理中國經濟頑疾的良藥。中國必須“因地制宜,對症下藥”,既要積極汲取發達國家應對危機的經驗教訓,更要找到適合中國國情和中國自身運作規律的創新性政策,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和靈活性,避免由於傳統定式和政策剛性引發不必要的衝擊。這樣才可能在一個內在穩定的發展環境下,向改革要動力,進而真正釋放中國經濟尚未被挖掘的潛在增長活力。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