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壞賬不止8億? “暴利”宜信能否兜底被質疑

2014-04-10 10:24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業內稱宜信小貸年利率超50% 但名義利率僅20% 給投資人的利息僅10%

  昨日,有媒體報道,業內最為老牌的宜信被爆出有8億貸款已經壞賬,貸款主體已遭到多起訴訟,宜信即使申請資産保全,也很難追回全部欠款。上述知情人士稱,宜信此次似乎落入精心設計的“陷阱”,壞賬公司本身就是個皮包公司,盡職調查時的銀行流水都是造假的,抵押物都是東北4線以下城市的爛尾樓。但在高達22%的利率吸引下,宜信仍放出這筆貸款。

  昨日,宜信公司回復稱,該公司“在東北地區開展的多個地産項目,總規模遠未達到8億。宜信與各項目合作方定期進行項目調查和跟進,目前各項目均正常運作,並未發現某些網路媒體所講的‘造假和跑路情況’,各到期項目均正常兌付,風險可控。”

  不過,昨日一位資深民間金融人士透露,宜信有一筆較大規模壞賬或為屬實,且遠不止8億元,而“達到10億元,其中涉及了幾單項目,包括房地産、能源以及大宗商品類項目”。“不過,若是能源、地産項目,肯定會有一定抵押物,只是宜信處理抵押物需要一定時間,因此使得涉及這些項目的産品出現延期兌付。”

  焦點一

  宜信債權分拆模式遭質疑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事件中,更需關心的是這8億“可能壞賬”的構成。爆出宜信可能出現8億壞賬的媒體以及宜信晚間的澄清聲明皆沒有具體指出是什麼項目及什麼類型的資金,但如果這筆資金源於P2P小貸業務,將會由N多筆(N很可能大於1萬)小額貸款構成,這麼多筆小貸資金為何會集體與某皮包公司扯上關係?

  “這就不得不提到宜信的業務模式。與其他P2P機構不同,宜信採取的不是直接的P2P業務模式,而是由宜信控制人以其個人名義充當資金仲介,借款人向宜信控制人個人借款,然後控制人再將為數眾多的債權分拆、用不同期限組合等模式打包轉讓給真實資金出讓方,從中賺取高額息差。借款人和真實資金出讓方沒有直接聯繫,再加上期限存在錯配,很容易形成類資金池和有部分資金沉澱,這次事件如屬實,很可能是沉澱資金部分的投向出了問題。”廣州民信投資執行董事廖偉華表示,“這種交易結構造就了太多的利益尋租機會。”

  據了解,宜信P2P實現客戶的對接有多種模式,以“債權轉讓”為例,宜信給A發放一筆100萬元2年期貸款,然後把這筆債權拆分為:2個1年期或者4個半年期……然後再把100萬元拆分成10個10萬元或者20個5萬元……然後用理財産品的名義賣給投資人。

  對此,宜信集團CEO唐寧較早時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宜信所有借貸的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必須存在直接對應的借貸關係。“不存在任何資金池或期限錯配。”

  眾信信誠研究員馬曉東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宜信最受詬病的地方在於其貸款利率。“小額貸款公司月息2%左右正常,宜信的貸款年利率則在50%以上。” 不過宜信在貸款合同上的名義利率還是在20%,其他是在“服務費”上收取,雖然收那麼高的利息,但給投資人的利息只在10%左右。

  焦點二

  壞賬率走高 宜信是否仍能“兜底”

  另一位消息人士告訴記者,去年宜信在某三線城市的一個房地産項目曾出現過信用風險,導致當時該項目延期半年兌付。

  業內指出,P2P行業的壞賬率逐漸走高,2013年高位盤旋在3.5%~5%。但有個別網貸平臺已超過6%。而據宜信公司方面的回復,目前該公司P2P借款規模已達百億元,整體不良借款率是控制在2%~3%之間。上述人士指出,宜信有提取2%的風險準備金,再加上上述項目若能處理抵押物的話,宜信應該尚有能力對延期項目進行“兜底”。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來看,宜信號稱不良貸款率2%~3%,但中國信用卡壞賬率都有1.5%,能承受50%利息的借款人違約率能低嗎?”

  一旦壞賬率過高導致資産低於債務,同時政府限制分拆,將對宜信帶來致命打擊。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宜信背負著數十萬個投資者的期望,不會輕易倒下。

  業內説法

  “自融”圈錢

  P2P風險高

  近日,某網貸機構發佈的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P2P網貸總成交額為155.08億元,日成交額為5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出現公司倒閉、高管跑路、提現困難等各種問題的P2P平臺75家,今年1月份新發生11家,2月份新發生2家。甚至一些在投資者眼中有一定知名度的P2P也接連出現狀況,很多投資者血本無歸。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P2P面臨的最大風險是“自融”,即建立一個平臺為自己的公司融資。

  上述民間金融人士指出:“在正常情況下,P2P若單純地作為資金仲介方,是沒有問題的。但現在民間市場上資金很充裕,好項目非常有限,因此最怕就是P2P公司做自融,現在國內可能有九成以上的平臺都是拿了錢自己去做項目,這就非常危險了,因為鑒別項目風險並非這些公司的強項。”

  但對於投資者來説,沒有任何辦法去甄別項目的真實性,因此很多時候,選擇老牌P2P平臺則更為安全一些。(記者 李婧暄、周宇寧)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