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新財富雜誌發佈中國2013年500富人榜,毛澤東外孫女孔東梅和丈夫以50億元財富上榜,位列第242位。孔東梅,母親為李敏,父親是孔從洲將軍之子孔令華。在孔東梅的兄弟姐妹中,孔冬梅經營的東潤菊香書屋和毛澤東有著最直接的關聯。孔東梅的東潤菊香書屋在北京798藝術區陶瓷3街。立柱上貼著毛澤東畫像,書架上擺放著各種版本的毛澤東傳記。在這裡,毛澤東像一個放大的文化符號,與書屋裏的最新外文書籍,進行著一場沉默的對話。2013年5月,孔東梅簽售新書《毛澤東箴言》,一名90後讀者曾因為過於激動而淚流滿面。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紅色文化,是孔東梅的希望。
記者(簡稱記):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毛澤東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今天人們談到你,第一反應還是説“毛澤東的外孫女”。孔東梅(簡稱孔):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故事,別人關心你可能就是因為你的某個特點。很多人問過我,你是毛澤東的外孫女,會不會感到很有壓力呀。其實我覺得這要看怎麼對待這種壓力。對我而言,它已經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我不會特別在意,甚至可以説感覺不到了。我和其他人一樣在生活,我先做我自己。
記:在798擁有一家文化公司,自己做老闆,這種生活還是比較自由的吧?孔:798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這裡的氛圍是比較自由的。在這兒你能看到形形色色搞藝術的人,他們思維活躍,比較有趣。我想像不出來還有什麼地方比這裡更有包容性。個人生活上自由不自由,還是要看自己怎麼安排時間。如果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的時候還是挺緊張的。
記:你的目標是什麼?孔:我希望能夠收集、整理、研究和傳播“新紅色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相結合,用新銳的視角詮釋“ 紅色經典”。前人也做過紅色文化的研究工作,重復前人的意義不大。我還是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填補空白的事,走創意文化産業的途徑,尋找新的表現形式。
記:如今國內的年輕人有的也會把主席的頭像印在T恤上,這也是一種新的形式。孔:我想這寄託了人們對一段歷史的某種感情,紅色文化有了新的內涵。我們做創意文化産業,最終目標是做出一條文化産業鏈,做出一個品牌。出版是一部分,除此之外還包括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如油畫、攝影),以及影視作品等形式。影視不大好做,現在對電影、電視劇的審查都很嚴。
孔東梅在上海出生,和外公毛澤東沒有見過面。當時母親李敏拿了孔東梅的照片給毛澤東看,他看著照片取了名字,“東”取自他自己的名字,“梅”是他最喜愛的植物。孔東梅的童年和外婆賀子珍一起度過。
記: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你,童年並沒有在父母身邊度過。那是一個怎樣的童年?孔:我在上海出生,那時候我和外婆住在上海湖南路262號,就是現在的湖南路別墅。外婆身體不好,父母都在北京,我的童年和外婆還有工作人員一起度過。當時的情況很特殊,解放以後外婆一直沒到過北京,直到恢復她的政協委員地位。那時,父母也是出於保護我的心態,囑咐我不能隨便把別的小朋友帶回家。所以,童年感覺挺孤單的。很希望能和院門外的小朋友一起玩,跳橡皮筋。
記:家人也會談起毛澤東嗎?孔:父母北京上海兩地跑,媽媽每次從北京來,都會和外婆聊很久,也會帶來外公的一些東西,有信件、 禮品、 香煙給我外婆。那時候北方蔬菜很少,她裝一些新鮮的蔬菜、筍尖,讓我媽媽帶回去給外公。那時候我很小,不大懂事,感覺外公挺神秘的。有時候在電視上看到我外公、我媽,感覺很奇怪。
記:什麼時候來到北京?孔:六歲的時候吧,回北京上小學。父母教我怎樣接人待物,不要過多地提及自己的身份。父母也是靠工資生活,他們對我終身的教育,始終都是告訴自己是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老師和同學也會議論:“你知道她的外公是誰嗎?”上中學的時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長大,擺脫那個巨大的“光環”。
在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畢業以後,孔東梅沒有去工作穩定、待遇豐厚的國企單位,而是選擇了自己做事業。上世紀90年代,她來到美國,在那裏她感覺更自在。孔:畢業之後,也有很多人跟我説去國企吧,那裏工資高,工作穩定,還有不少出國培訓的機會。但是我是去的泰康人壽保險公司。我記得那一年泰康剛剛成立,泰康門口挂的牌子,公司名稱後面寫著(籌),就是正在籌建。我在泰康的幾年時間,在所有的部門都做過。我也在那時候學到,市場真的很奇妙,市場是很強大的,它不會看你是誰的孩子。
記:但是不久後,你選擇了出國,為什麼?孔:我大學學的是英美文學,心裏很渴望接受外面的事物,接收更多的資訊。在十多年前,有一陣出國熱,也是想圓一個“美國夢”。所以有了機會,就申請了美國的學校,挺順利的。
記:美國的情形和國內不同,包括生活、觀念各個方面,可能都給你新鮮感。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孔:美國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在那裏很少有人知道我是毛澤東的外孫女,並且在那兒你最好別提這個。在我的同學中,也有的人父親是議員啊什麼的,但是別人不會因此覺得有什麼不同。如果一個人老提我老爹是誰誰誰,會被周圍的人看不起。
記:當時有沒有留在美國的想法?孔:也有過。當時出國的 99% 的同學都傾向於留在美國,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看到中國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最終還是選擇回國。並且,我父親去世了,母親身體不大好,也考慮到想要回國陪著母親。
看了母親寫的《我的父親毛澤東》,孔東梅第一次系統地了解家族故事。她感覺距離毛澤東最近時,是在採訪老同志的時候。去掉政治的因素,知情者口中的人和事,更能讓她感受到他的溫度。記:回國以後開始籌辦“東潤菊香”嗎?孔:在泰康的時候我就有自己做公司的準備,出國以前我就註冊了一個公司。我學的是文學,一直以來喜愛文化這塊兒。
記:是什麼促使你選定做“紅色文化”?孔:最初是我母親的書稿觸動了我。對於外公、外婆的事,她也零碎地跟我提過,讀《我的父親毛澤東》書稿,是我第一次系統地了解家族史。裏面記錄了她和外婆在蘇聯的生活,我看了以後幾個晚上睡不著覺。她把腦海中的一些記憶整理出來,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倖的事。通過這部書稿,我也看到母親生活得不容易,非常感動。對我而言,她和外婆既是歷史人物,又是我的至親至愛。最初,我其實是想寫寫這個特殊的家庭中,幾代女性的故事,從我外婆、到我媽、再到我。圖為毛澤東和李敏。
記:但其實, 你的第一本書《翻開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澤東》還是寫的外公毛澤東,為什麼?孔:外公他給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産。小時候我對他的感受,挺模糊的,因為沒有一起生活過。長大以後,我才有意識地想要去了解這段歷史,也更多地了解他和他的思想。通過閱讀一些回憶錄性質的書籍,包括一些西方研究的書籍,我發現他的見識、韜略和魄力,確實超越常人。圖為毛澤東和李敏。
記:感覺離毛澤東最近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孔:我真正感到他是一位離我非常近的長輩,是通過對老同志的採訪。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所以很想了解當時的真實情況。在和外公共事過的長輩們口中,他的形象真實可感。這個時候,我感覺離毛澤東最近。圖為李敏(左)、賀子珍(中)和孔東梅。
記:如你所説,毛澤東留下了精神富礦,新書《毛澤東箴言》選擇了360條語錄,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孔:把毛澤東的思想精華提取出來,讓人們可以輕鬆閱讀。書裏的內容是從浩瀚的著作中精選出來的,工作量很大,把其中政治化、口號性的內容去掉了,留下一些普世的真理,男女老少都可以看。主要希望年輕人不要淡忘歷史。美國歷史不過200多年,青少年對林肯、華盛頓這些人物卻非常熟悉併為之驕傲。中國的歷史太長了,離我們很近的近現代史卻模糊不清,被人淡忘,這將會很遺憾。
記:家族和歷史咬合在一起,你能夠客觀地看待歷史嗎,包括毛澤東本人嗎?孔:我還是希望能夠做到客觀,努力做到對歷史客觀真實地呈現,不去炒作。毛澤東本人的對與錯、功與過,我想我本人沒有必要去評説,或者加以定論。記:家庭的背景對事業有幫助嗎?孔:我想“虛”的幫助可能有吧,舉例來説,如果不是這個身份,你不會來採訪我。應該承認,這有助於人氣的提升。但是怎麼説呢,事實上沒有人因為你是孔東梅,就拿出2000萬放在你面前,給你投資。市場是實打實的,只有做好核心競爭力,在市場面前才有話語權。這對誰都是一樣的。記:在創業的道路上,你比較強調個人奮鬥。孔:是的。創業道路雖然有很多困難,但是我付出得心甘情願,我比較享受這個過程。付出本身就是收穫。我也是很幸運的,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和支援。但是我想,去贏得關注和支援的前提是,你是一個去做事、能做事的人。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