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鹽都臺創園郝氏故里風景區北側,一畦四面環河的水田裏,插秧機經過之處留下簇簇綠苗,35歲的臺灣小夥趙輝力站在田埂上看新植的秧苗,這裡66畝水田正是趙輝力的有機稻種植基地——華揚有機農場,這個復旦大學金融係畢業的臺灣小夥為何來鹽並租地種起了有機稻?
“幾年前奶奶生病,家裏就有意識地食用有機食品,通過長時間接觸,我們覺得有機食品不錯,並萌生了租地種植有機稻,推廣有機大米的想法。”趙輝力説,臺灣耕地少,父母便考慮到大陸來。2006年底,他們在鎮江租了150畝耕地,用臺灣種子種植有機稻。
然而,對從未耕種過的一家人來説,種地並非易事,有時遇到困難他們就請臺灣農會的專家前來指導。“第一年基本沒收成,150畝收了不到1000斤,送親友都沒夠。”雖然産量低,但趙輝力並不覺得失敗,“畢竟以前沒種過,況且還是臺灣種子用在新的氣候環境下,加上兩地種植習慣也不一樣,能長出來就已成功了。”接下來的兩年,有機稻的産量逐步提高,畝産達300斤。2009年,趙輝力帶著有機大米,和恒順香醋一起代表鎮江特色農産品多次亮相於各種全國性的展銷會,當時有機大米每斤定價20元,但還是吸引了不少人。也正是在那年南京舉辦的臺灣名品展上,鹽都區臺辦的工作人員與趙輝力相逢,得知他的創業夢想後,便邀其來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
2010年冬,趙輝力來鹽都臺創園考察,與鎮江的丘陵地種植成本高、管理難相比,他認為鹽城的生態環境更符合有機稻的種植條件,於是決定退掉鎮江的承包地,來鹽創業。2011年5月,趙輝力在下潘村租地66畝,臺創園管委會為其修築了防滲渠,新建了小型水泵站。當年産量就有了突破,畝産600斤,去年又提高到750斤,經相關部門檢測,各項指標均符合有機食品標準。
田埂上,堆放著一堆堆發酵過的菜籽餅、米皮糠。“這就是肥料,有機稻不施化肥、糞肥。”村民潘金羊是趙輝力雇的“大總管”,平日的田間管理、用工等都由他負責。趙輝力解釋,不施糞肥是因為現在的養殖業大量使用各種添加劑,動物糞肥施到田裏,有害會被水稻吸收,又重新回到餐桌。種植中遇到病蟲害,同樣不用農藥,而是用從植物中提煉的驅蟲劑,把蟲子驅走。“一種驅蟲劑能驅200多種蟲,對人體也無害。”每年水稻收割後,趙輝力就讓土地休耕,將花草種子播到田裏,待來年開花之前再深耕到土中,以增加肥力。
今年,趙輝力又有了新的發展思路,計劃流轉150畝土地,種植臺灣特色有機蔬果,目前,土地已流轉,實施方案正在完善。
“臺灣的有機食品店隨處可見,所以我會堅持下去,讓更多人接受有機大米,接受有機理念。”趙輝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