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鹽都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力促農業提質增效

2016年10月08日 來源:鹽城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

  金秋時節,在鹽都區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一處聯棟溫室大棚裏,連片的小菊花長勢喜人。項目負責人自豪地告訴記者,按一個大棚可産30萬支多頭小菊計算,今年單這一項的銷售收入就能達到600萬元。

  9月26日,記者在園區內看到,由江蘇呈祥花卉園藝有限公司今年從荷蘭引進的新品種“綠橄欖”,其清新獨特的綠色花朵令人驚奇。據了解,它的瓶插期比較長,可達50天,銷售形勢喜人。

  作為鹽都臺創園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花卉特色産業的招引項目,呈祥園藝有限公司在園區的幫助下先後流轉了500畝土地,建設3000平方米育苗中心,18萬平方米連棟溫室大棚,從事鮮切花的主培育苗和鮮切花的種植生産。

  該公司負責人陳玉宏告訴記者:“我們種植的花卉一年365天每天都能出花,年産值達到4000多萬元。”

  目前,在臺灣農民創業園內,像呈祥園藝這樣的花卉企業已經達到12家,他們享受著園區提供的融資支援、設施補貼、招工等多方面的扶持,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也為當地的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提檔升級提供動力。目前,臺創園瞄準打造全省一流的花卉生産示範園區的目標,圍繞“一個中心、五大功能區”的發展佈局,共建設高檔智慧溫室6萬平方米,種植面積5000畝,年産值超2億元。

  據了解,目前,鹽都臺創園共規模流轉土地1.5萬畝,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0多個,臺海花卉港建成面積已經突破2500畝。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由原來傳統的稻麥兩季逐步形成了園藝花卉、設施果蔬等特色産業,畝均效益比原來翻了三番。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以花為媒打造“美麗經濟”,不僅使得土地産出效益大大提高,還讓流轉土地之後的農戶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不少農戶在把自家土地流轉之後,又被招聘到園區打工,從事勞動強度不高的鮮花生長管護。今年58歲的張書鳳種了幾十年地,現在反而成了“上班族”,年收入有2萬多元。正在大棚裏整理鮮切花的張書鳳告訴記者:“原來種地,一畝地只有幾百塊錢收入,流轉土地後,一畝地租金就達1200元。像我們這麼大年齡外出找工作很難,還要照應家,現在在家門口一年能有近3萬元的收入,真的很滿足。”

  臺創園的快速發展是我區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有力寫照。今年以來,我區立足産業基礎和市場需求,按照“調糧、壓棉、減油、擴特經”的思路,不斷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力度,推動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目前,我區以雙新大道、新331省道兩個現代農業示範帶、16個現代農業産業園為龍頭,大力實施設施農業擴面增量行動,新上高效農業項目21個、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5萬畝,累計面積佔耕地比重達20%,創成2個省級園藝作物標準園區,連續四年獲評全省高效農業成效顯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