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産資訊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農業全程機械化:作業更精準 種田效益高

2016年05月11日 13:18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全程機械化關鍵在於土地集中連片

  推進全程機械化的關鍵是土地集中成方連片,這有利於大馬力農機作業。記者了解到,臨沭縣推進土地集中成片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土地流轉模式。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目前,全縣以農機合作社為主流轉土地規模達3.6萬畝。二是委託管理模式。由農機合作社對各村居、農戶的土地或生産實行全委託、環節委託等方式,與相關村居、農戶簽訂生産環節勞務合同,由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土地耕整、作物種植、糧食收穫、糧食乾燥等專業化生産服務。三是聯耕聯種模式。在確保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基礎上,打破戶與戶、村與村的界限,由農機合作社統一作業耕種。四是土地入股模式。由農機專業合作社採取以土地入股、農機入股等形式,不斷壯大規模,帶動土地規模經營。

  臨沭縣種糧大戶陳壽民9年前就承包了1450畝耕地,在政府的支援幫助下,他通過以上四種方式建立了5000畝全程機械化示範片。種了9年地的老陳的最大感觸就是土地規模化經營後能大幅度提高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如秸稈還田避免焚燒保護了環境,還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實現了統種同收、統一施肥、統防統治、統購統銷,降低了種地成本;土地成方連片消除界溝能節約土地;深松、秸稈還田提高土地肥力,從而提高畝産量;通過科學施肥,統一防治,從源頭上保證了農産品品質安全。

  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

  臨沭縣加快了在小麥、玉米、花生三大作物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步伐。為此,臨沭縣縣委縣政府推出六大措施:一是推進農機裝備創新示範;二是培育農機新型經營主體;三是促進農機農藝農肥融合;四是提高農機資訊化水準;五是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六是著力改善農機化生産條件。

  徐會社説:“今年縣農機局重點抓的一項工作是強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扶持。對列入縣級‘千畝方、萬畝片’示範區,並購買大型拖拉機、糧食乾燥機械等高端農機裝備的農機戶、合作社,按1:1比例標準實行縣級財政農機補助。對新購買花生聯合收穫機械的農機戶、合作社,縣級財政按照每台5000元標準給予補助。對實施重點區域、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機合作社和適合三大作物機械化作業的大型農機具、烘乾設備等,優先給予補貼。”

  目前,臨沭縣共有農機專業合作社33家,農機用戶5.8萬戶,從業人員6萬餘人,擁有大型農用拖拉機3300余臺、中小型農用拖拉機5萬餘臺、配套農機具5.6萬台,機械總動力達78.8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生産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山東省農機局副局長韓永平對記者説:“臨沭縣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該縣的小麥、玉米、花生三大作物可以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成為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縣。”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鳳梨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台灣網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