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常林的農業機械智慧監控解決方案通過雲平臺將農機和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連接起來,農機作業數據通過雲平臺傳到手機電腦上。它包括:拖拉機遙感技術,用戶可以遠端實時連接拖拉機,獲取它們的位置,掌握拖拉機運作狀態,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警;深松監控系統,可以幫助用戶及時地控制深松機的作業深度;播種監控系統,實現精量播種,避免在已播種區域重復作業,精確控制種子和肥料的用量;收穫監控系統,可以持續收集糧食數據。
臨沭縣縣長劉飛説:“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僅是要依靠機械化作業,更重要的是智慧化。高端智慧化的大農機更能適應農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可以説是真正開啟了農業新時代。如今,農忙季節,我不用到生産一線,在辦公室通過電腦實時數據就可以監控全縣農機合作社的作業情況。”
“地交給合作社種更划算”
記者來到臨沭縣鄭山街道官路新村惠龍農機合作社採訪時,看見村民正圍著兩台高大的拖拉機評頭論足。王漢密是合作社理事長,也是管路新村的支部書記。他説:“合作社成立時流轉土地600畝,就到常林買了五台90馬力的拖拉機,等作業時發現效率不高,今年還要建立示範點,流轉周邊土地達5000畝,乾脆就買回來這兩台170馬力的大拖拉機。大拖拉機不但作業效率高,作業人員也用不了那麼多。”
記者在村裏隨機採訪了60歲的村民周敬佩,他家有5口人,4畝地。記者問他地是願意自己種還是交合作社種?老周説:“當然是交合作社划算,我閒著可以搞柳編掙錢。”老周算了筆賬:以前每年出去打工,一天掙120元,一年能幹200天,地還不能閒著,到季節還要跑回來種收,路費加上種子化肥農藥等,一畝地算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與合作社簽的協議條件優惠:村民想要糧食就按畝産量稱,要現金就按糧庫收購價折錢,村民只負擔每畝40元的管理費。
據了解,臨沭縣為解決不想種地而將土地流轉的返鄉農民工、留守老人婦女二三産業就業問題,按照企業所需專業和技術情況進行分類,印成宣傳頁送到農民家中。
同時,臨沭縣還把農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利用基層平臺開展送技能培訓下村入戶活動,把就業服務、技能培訓送進鄉村,送到農民家門口,確保每一個有培訓意願的農民工都能享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培訓。使一大批農民工掌握了一技之長,既提高了自身技能素質,幫助他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又解決了企業的缺工問題,實現雙贏,受到企業與返鄉農民工的歡迎。
記者在與六家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座談時感受到,農機合作社已成為農機部門聯繫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它所具有的規模化和産業化優勢,還是農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的重要載體。可以説,農機合作社不僅為農戶和自己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它顯著的社會效益也凸現出來。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