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5月16日電 (張添福 郭永發)中新網記者16日從青海大學獲悉,由該校9名首席專家領銜,建立的油菜、馬鈴薯、蔬菜、蠶豆、麥類、牛、羊、豬、飼草料九大農牧業科技創新平臺,成為青海省現代農業科技研發和示範的主陣地。
青海大學是以工、農、醫、管四大學科為主,獲得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對口支援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也是14所國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程”入選高校。
在牛平臺方面,確定立項研究任務共19項,提供的牦牛適度補飼技術、牦牛高效繁殖技術、牦牛寄生蟲病防治技術等三項技術,入選2016年農業部主推技術目錄,將在全國牦牛産區推廣應用。
而在羊平臺方面,歷經8年的攻關、推廣,為青海藏羊生産向現代化方向邁進,提供了一整套理論依據和技術體系。如在國內首次研發了藏羊羔羊的早期斷奶技術,破解了藏羊生産週期緩慢的根本制約,大幅提高了羔羊成活率,使羔羊6月齡體重達35公斤以上,取得了羔羊6月齡出欄的重大突破。另外,還從技術手段,探索出了實現草畜平衡戰略的新模式和新路徑,羔羊6月齡出欄,相當於天然草場承載數量減少了50%,有效地減輕了草場壓力,是藏羊養殖的一次革命性變革。
截止目前,研發的雜交春油菜品種已成為我國春油菜區主栽品種,特別是青雜5號在蒙古國得到大面積推廣,面積達到20多萬畝;在春油菜區推廣青雜4號、7號和5號3個品種累計的總産值66.65億元(人民幣,下同),新增收入7.3億元。
除此之外,培育的青稞品種“崑崙14號”創下了高寒地區單産351公斤的新紀錄;馬鈴薯累計推廣面積900萬畝以上,通過技術配套與整合,每畝增産250-500公斤,産生經濟效益達36億元,尤其是培育的“青薯9號”單産達到4000公斤以上,被薯農稱為“脫貧馬鈴薯”。
借力九大平臺,過去五年,青海大學共獲得農牧業科技成果335項,佔青海全省的82%。累計鑒定、評價各類科研成果488項,其中國際領先10項、國際先進31項、國內領先186項、國內先進125項,審定動植物新品種28個,制定標準91項,其他成果17項,申請專利79項、授權專利54項,25項成果獲得青海省科技進步獎。(完)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