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寫真:在剝皮寮感受臺北老街風情

時間:2012-09-03 1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剝皮寮”(剝樹皮)即今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區,自清代開發至今已二百多年,為臺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臺北市將老街整修後近期恢復為原來模樣,作為懷舊觀光區。圖為“剝皮寮”老街街景。

  位於臺北市西南老松小學南側的剝皮寮老街,是該市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代完整街道。近年來,這條老街聲名日隆,大陸及港澳的遊客也紛紛慕名而來。採訪之餘,記者有幸前往一睹這條老街的風采。

  據相關資料介紹,剝皮寮成型于清代嘉慶年間。其名字來歷眾説紛紜,有人認為來源於早年剝樹皮的營生,也有人認為是日據時代“北皮寮”的音譯。剝皮寮的出名,不僅因為它有一個奇怪的名字,還因為臺北市政府歷經6年的整修,將這條曾經繁華的老街整修成都市藝文空間,令其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築重現往日風華。而曾在此取景的《艋舺》、《戀戀風塵》等臺灣賣座電影更助其聲名遠播。

  走進長三四百米,寬約三米的老街,一幕幕不同年代的空間場景,躍然眼前。一至兩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夾街而立,臨街鋪面前是用紅磚砌成的閩南一帶常見的傳統騎廊,當地人稱為“亭仔腳”,北側街屋皆有後院,院內綠樹成蔭,安靜而清幽,南側的兩層樓的街屋建築又帶有明顯的日式洋房風格,但墻體上的倣古電影海報又分明透著三四十年代遺風。

  開臺三大古城“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萬華地區)是臺北發展的起源,也是臺北最早形成的街市。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説,剝皮寮老街伴著艋舺走過風光與奇跡。

  百年來,艋舺街市逐漸往東擴展,隨之而起的龍山寺等寺廟,成為地方信仰與民間生活的中心。位於艋舺東南邊界的剝皮寮更是清代往來商旅進入市街必經的主幹道。

  日據時期,當局實施街區改正,重新訂定都市規劃,目前的廣州街取代剝皮寮成為主幹道,老街逐漸沒落為後街小巷,部分街區被劃撥老松小學用地,限制了其後來的發展。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剝皮寮清代和日式並存的建築風貌才得以保存至今。

  如今,走在剝皮寮的亭仔腳下,當年市民生活的場景恍若昨日。“秀英茶室”的茶香曾在這裡久久飄蕩,公共澡堂“鳳翔浴室”仍令當地老人時時念叨,一家家老字號古早飲店、理髮店、私塾、照相館和米鋪也讓當地居民難忘。

  據了解,當年為躲避清廷的追捕而短暫來臺避難的清朝國學大師章太炎,也曾住在剝皮寮半年。與其故居相鄰的是一座閩式與西式混搭風格的宅院。電影《艋舺》中黑道大佬居所即在此取景。如今,房內依然陳列著影片中的布景、服飾和械鬥刀具等器物,遊客來來往往,流連忘返。門口的一段銘牌顯示了這座房子真實的歷史,這裡曾經是臺北最早的裝訂廠之一——太陽制本所。

  世易時移,剝皮寮風采依舊。它既不同於莊嚴氣派的舊時官衙,也不同於富麗奢華的商人巨賈故居,它自然散發出一股歷經清朝、日據及光復以來三個時期百餘年的常民遺風。

  事實上,不單是剝皮寮,這樣的民俗味也散佈在整個萬華區的大街小巷。就在剝皮寮的附近,西昌街青草巷中聚集著十數家草藥店;龍山寺內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摩肩接踵;廣州街和華西街的觀光夜市,店家和攤檔林立,蚵仔面線、魷魚羹、擔仔面、愛玉冰、胡椒餅、甜不辣等傳統美食令人大快朵頤;西園路上一家家繡莊、佛具店、傳統“嫁粧”店,鱗次櫛比。

  回到剝皮寮,正在此舉行的“臺北第一”暨“臺北市文獻會60週年”文物聯展也正當其時。臺北第一條洋樓街、第一座孔廟、第一座動物園、第一所大學、第一座飛行場……眾多文物資料,配合百年老街的展出氛圍,讓人一窺臺北的“古早味”。(記者 郭軍)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