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重獲藝術的新生命
不久前來北京推介臺北旅遊,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局長趙心屏就説,“看上去臺北是個房屋低矮陳舊的城市。”這類例子很多,在臺北人文氣息濃厚的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附近,有一片依山而建的違章建築群,如今演變成臺北最具特色的國際藝術村,這就是保留著臺北幾代人居住記憶的寶藏岩。這裡的形成源於幾十年前,臺北因城市急速發展而出現人口激增、住宅短缺的窘況,於是以鐵皮屋、磚瓦屋等為代表的違章建築就成了臺北以及臺灣都市的普遍景觀。在寶岩寺附近,這個曾居住國民黨老兵的眷村,兩百多戶亂搭亂建的小屋在山坡上勾勒出錯落有致的線條。
這一區域十幾年前納入臺北“城市更新”(相當於大陸地區的“舊城改造”),引入了不少裝置藝術項目,使它從一個破敗的舊區變成了景點,《紐約時報》就將寶藏岩納入臺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臺北101大樓齊名。龍應臺這樣評價寶藏岩:“將來的臺北人會到寶藏岩踏青,在瀕水的草地上攤開毛毯,和家人吃帶來的三明治,然後去看年輕的藝術家在那極端簡樸的環境中創作,窗到府上挂著他們的作品。”
著名詞人方文山推薦的是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這本來是座建於日本殖民時期的啤酒廠,這個區域曾閒置十多年,經過整修,現在是創意文化園區。”有裝置藝術區、二手市集、劇場與音樂演出,重新釀出一段藝術新生命。方文山覺得這裡從感官上來説,“有點縮小的798的感覺,但體現的是臺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