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北這座城市體現了“念舊”的價值

時間:2012-06-29 10:2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個不懂自己出生前歷史的人,永遠是個孩子”,無論是革命領袖還是哲學家,都強調過歷史的重要性,而承載歷史的舊物在破舊之下深藏價值,現代人應該慧眼識珠,珍惜愛護。

  一個“念舊”的人自有溫厚的氣度,一個“念舊”的城市也才有內涵。近日有朋友到臺北一遊發表感想:“初看很失望,到處舊舊的,像大陸的二三線城市,但呆上幾天才能領略它的好處,方便,有文化。”

  我想這位朋友説的方便之一包括臺北的大樹。雖然是亞熱帶氣候,一年三季驕陽當頭,但無論是走在仁愛路、信義路、敦化路這些主要街道,還是走進民生社區這樣老舊的社區,都有大樹遮陽,綠意滿眼。訪問臺灣漫畫家朱德庸先生時,他説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每天下樓沿著所住的敦化南路走,走到路口坐下來喝一杯咖啡回家。起初不解走一趟大街有何美感,後來有機會走了一趟,沿路香樟婆娑,遮擋住車流人流,人行樹下,完全可以找到隱于市的安詳清靜。臺北視這些大樹是“城市裏的綠色居民”,並且視之為文化資産,由臺北市文化局建立大樹檔案加以管理,即便是私人土地上的大樹,只要申報也可申請養樹的專項資金。

  樹猶如此,其他的舊物就更受到珍愛。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離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不遠的小公園裏,完好地立著一座“急公好義”的牌坊,表彰的是本地一位樂善好施叫洪騰雲的人,現在,誰也不知道洪騰雲是誰了,但只因為這是光緒十三年立的牌坊,所以,雖然100多年來臺北城風雲變幻,但誰也沒有動過它,令它完好地存在於21世紀的藍天下,令人一窺這個城市100多年前的價值觀與審美。

  臺北城的舊建築比比皆是,但這些舊凝結著歲月與變遷,舊而不破,耐看好看。臺灣銀行總行、臺北郵局、臺灣博物館、中山堂,都是仍在沿用的老建築,令人過目難忘。還有大稻埕、剝皮寮這些老社區,雖然經過精心整理,但都保留當年的規劃與功能,跳出了“假古董”的圈子。

  新建築每天可以建,但舊的東西拆了毀了就不可逆轉地失去,即使重建,花再多的錢也是“假”的了,因此“念舊”是有價值的,有了“念舊”的人,才會有“念舊”的城市,才會成全城市的文化。陳曉星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