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時間:2012-07-19 10:56   來源:人民網

  臺北萬華區,是個有太多傳奇的地方。這個新舊並存的區域,擁有最新潮前衛的西門町,也有百年曆史的古剎龍山寺。過去許多人不知道,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位於臺北市老松小學校園南側的剝皮寮,在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臺灣民眾熟知的古諺,用以形容清代臺灣三大繁華的港口城市,艋舺剝皮寮正是其中之一。該街道約成形于19世紀50年代的清治時期,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而自清朝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長約數百米的街道于1945年之後,列為老松小學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1996年,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就在剝皮寮“太陽制本所”取景,詩意鏡頭、寫意風格,侯孝賢驚鴻一瞥地留住剝皮寮一景,也留住臺北城的戰後景況。

  而後,臺灣地方文史人士積極呼籲政府保護剝皮寮老街。2003年8月,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成立剝皮寮古跡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2004年,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2009年,緊鄰該小學的西段部分,完成修復。

  2009年9月,剝皮寮老街歷經10年的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這條橫跨清代、日據、民國三個時代的老街,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成為一條足以代表艋舺市街歷史特色的老街。

  而這條斥資3.4億整復的老街,改頭換面後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借給電影《艋舺》進行長達半年的拍攝工作。《艋舺》一片獲得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大力協拍,除資金補助外,臺北市政府部門就有18個單位協助拍片,90%的場景都在剝皮寮。拍攝結束後,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斥資400萬將已搭建完成的拍攝場景予以保留與強化,以實際行動鼓勵本土電影“在地拍攝”,並推動萬華地區的觀光産業。

  在剝皮寮老街的紅磚墻上彩繪鐵臂阿童木踩著3輪車,三仙老公標坐在龍舟上,活潑呈現擁有200多年曆史的剝皮寮街區。可不要聽到剝皮寮就以為是要剝了你的皮,剝皮兩字曾有一説是指當時清代福州商船運進了杉木,都是在此剝去樹皮,因而得名。

  昔日各行各業的商家字號情景通過這條老街都紛紛重現,如金夜冷飲、金山旅社、白雪錄影帶、得意假發、高升銀樓等,“戲説臺灣”或“中國民間故事”突然在現實生活中上演。最不能錯過的就是《艋舺》裏Geta老大的家,那塊造福鄉里的匾額和栩栩如生的老虎畫作,劇中的扁鑽尺二都一一被保存下來,廳堂、吧臺、戲服、賭具應有盡有,通過文化資産的保留為萬華帶來新鮮元素,竭誠希望老舊事物都能夠通過文化賦予嶄新面貌,一直傳承下去。(人民網記者 潘健 鄧志慧 張葳 翁奇羽 董子龍7月9日于臺北報道)

  交通資訊

  剝皮寮歷史街區(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電話:00886-2-23361704

  地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101號

  交通:地鐵龍山寺站下,沿著西園路一段往北走,遇到廣州街後右轉,經過龍山寺後續行,過康定路後即可在左側看見剝皮寮歷史街道。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