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辦桌文化與生命禮俗重要淵源 懷念臺南古早味

時間:2012-07-18 09:06   來源:華夏經緯網

  圖片來源:臺“中廣新聞” 

  臺南曾是臺灣300年的歷史古都,傳統小吃美食反映了近代臺灣市井飲食文化的發展軌跡,經由代代累積、逐步邁向精緻化的“辦桌大菜”,更深入臺灣飲食文明的核心。為尋回逐漸消失的“古早味”辦桌大菜,美食作家黃婉玲老師花了12年時間尋訪古早辦桌菜,終於找到符合古早口味的辦桌大菜,重現早年飲食文化中體現的先民智慧。 

  “我想趁著未消失之前去找尋,過程中,前六個月,我早上五點就去,我只能站在旁邊遠遠看,直到他願意讓我加入,這位莊師傅脾氣超壞”。 

  黃婉玲老師從一位千金大小姐轉型為美食作家,她走的是一條與人不太一樣的路,她説從小家中什麼好的沒吃過,她獨獨對“辦桌”情有獨鍾,也許是喜歡那種喜氣感,也或者是被繁複的道道工法給迷惑,在年過半百之後,她決心投入收集這些失傳的好味道。 

  “第一道即可看出端倪,第一道材料豐富,後面的菜一定豐富,第二道酸味一定要拉出來,湯頭非常好,再來就是看米糕,一定要粒粒分明,那這位師傅一定是一百分,莊師傅跟過六位師傅,只有他我敢用,我不想幫別人背書,我不想丟臉,我很感謝文化局,用吃來呈現文化不沉重,但很困難,我知道這些味道以後還是會消失,我找到失落的文化,穿過時空。” 

  黃老師口中的莊師傅是莊明錦,有一位好手藝的母親,專長就是五柳枝,師傅説,現在推廣古早味辦桌菜,人力成本上不划算,因為做工繁瑣,如果要做原汁原味的古早宴,光是人員就要多出一倍才夠。 

  “工要比較多,一般喜宴,例如八千元,三十桌可能需要五到六個人,這種的話就要十個,多一倍的人,所有食材都用手工包,不假他人手” 

  不過,莊師傅認為還是有很多老一輩的人指名要做古早宴“少年仔看到不喜歡,但是五六十歲的人會想吃”。 

  莊師傅的拿手菜包括五柳枝、雞仔豬肚鱉、玉帶魚湯、草蝦米糕卷等,其中“雞仔豬肚鱉”更是從有錢人吃的“阿舍菜”演化至“酒家菜”再成為“辦桌菜”。“這三樣東西都是補品,這些都是當年有錢人吃的,叫阿舍菜,有錢人家吃的,後來演變成酒家菜,再轉變成為辦桌菜”。 

  臺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辦桌文化是臺灣人相當具有特色的傳統,不僅使人大快朵頤,在宴會場合中透過彼此的互動也可以體驗到人情味的濃厚、價值觀以及飲食品味的交流。如今很多昔日常見的菜肴,因為製作費時費工因而逐漸失傳,在發揮創意、開創新局的同時,也必須觀照歷史的積累,重新省視辦桌文化在本土禮俗當中的珍貴意義。 

  “辦桌文化與生命禮俗有重要關聯,很多老一輩的校長跟我説,當年我爸爸結婚時還跟他們借桌椅,當時就是這樣,這樣的辦桌文化就是常民文化的一環”。 

  臺南市文化局除了重開古早宴之外,也安排菜肴技藝研習課程,自8月11日至10月13日止每個週末,與南英商工合作開設辦桌菜烹飪班,由擅長傳統廚藝的作家黃婉玲老師及專長傳統辦桌菜的師傅親自授課教學,希望讓古早好味道傳承下去。 

  【中廣新聞網】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