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日前發佈關於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有關問題的通報,要求各地高度重視做好規範佈局調整工作,堅決制止盲目撤並和強行撤並,嚴格撤並條件,優先保障學生就近上學的需要,切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11月8日中國新聞網)
關於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的有關問題,教育部近日發佈通報稱,堅決制止盲目撤並和強行撤並。2016年8月,雲南保山市施甸縣擺榔鄉在撤並擺榔民族中學過程中,未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可行的撤並方案,引發群眾集體陳情。鋻於此事,擺榔民族中學成為通報的“負面典型”。
實際上,農村中小學遭遇撤並的現實早已有之。不難感受,農村“撤並學校”的現象在近些年表現尤為明顯。我們在質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為謀教育政績,盲目和強行撤並學校的同時,也是時候反思當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不斷被撤並的“難言之隱”了。
“娃娃少了,老師教書都似乎沒了信心……就像是放羊呢,羊多總是要操心;只有幾隻羊,放著都沒勁。”一位鄉學區校長對現在的農村中小學現狀發出這番感嘆,這不正是現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真實寫照嗎?一邊是城鎮化進程急速加快,另一邊是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如同“痼疾”般存在。一面是學齡兒童出生率逐年減少,另一面是城鎮“大班”現象日益凸顯。農村義務教育生源數量驟減,導致鄉村小學越來越“小”,甚至於“不得不”撤並,已是不爭的事實。綜合這些客觀因素,農村教育呈現一種頹敗景象,難道不在情理之中?
對於農村而言,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依然任重道遠。學校越小,教育資源往往越薄弱,這在某種程度上同樣有失教育公平。如果撤並學校,具備相關條件,規範撤並流程,徵詢家長意見,並已對區域內交通狀況、人口結構、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等進行綜合考量,對於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未必不是利好之舉。
然現實中,有些地方撤並學校既傷害了民心,也無視了規定。以撤並擺榔民族中學為例,事先不但沒有制定和公示撤並方案,也沒有聽證和多方徵求意見,更沒有按規定程式進行報批,這種草率實施撤並的做法,自然很容易被貼上“教育政績”的標簽。辦好教育是為人民,撤並一所學校,牽涉到眾多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違反規定且罔顧民意,怎能得到社會的支援?長沙鄉鎮區劃調整改革中,對於撤並一所學校,要求出具撤並方案論證並召開聽證會,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農村教育撤並學校,屬於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撤並學校未按流程辦事,沒有顧慮百姓的需求,這當然是要堅決制止的。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當看到,農村生源變化、教育資源失衡的客觀現實,以及一些地方撤並學校的必然趨勢,只有充分尊重民意,融合新建、合併和恢複學校于一體,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動態平衡。(台灣網網友:磊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