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斯皮爾伯格就是那個“好心眼”
斯皮爾伯格今年70歲了,正當全世界的觀眾猜測他的創作會走向哪的時候,他頗為意外地為大家帶來了一部童話。沒錯,《圓夢巨人》就是一部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童話電影,它親切如老爺爺講故事,它頑皮如老爺爺返老還童,它的想像力也是老爺爺式的,充滿溫情與關懷。
在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譜系裏,可以找到《圓夢巨人》的創作起源,《E.T.》《人工智慧》,包括《侏羅紀公園》,其實都富有斯皮爾伯格式的夢幻色彩,但新作和他此前的“夢主題”電影不一樣,《圓夢巨人》沒有對未來的科技想像,沒有充滿人文色彩的哀傷,也沒有激烈的驚險追逐,它完全沉靜下來了,那種沉靜,是只有70歲老人才能夠擁有的胸懷。
斯皮爾伯格的諸多電影都與他的童年夢境有關,創作《大白鯊》時,他就開始動用童年噩夢帶來的創造力與想像力,這部電影甚至讓一些美國人不敢親近海岸,可見斯皮爾伯格的夢境還原能力有多強大。
多像一個老人給孩子講故事經常做的那樣,先用一個恐怖的開頭讓孩子們豎起耳朵和汗毛,提心吊膽地等待接下來的劇情——《圓夢巨人》一開始是把“好心眼”當作一個巨型惡人來塑造的,他擄走了晚上不睡覺的小女孩蘇菲。觀眾在看到這兒的時候,會先入為主地把“好心眼”當成反面人物。
從開始揚言要把蘇菲吃掉,到恐嚇蘇菲不允許她逃出房間,再到開始關注這個小小人類的一舉一動,“好心眼”的善良本質開始暴露出來。這樣處理情節的用意很明顯,在這段故事裏,不是“好心眼”推動老人與女孩的關係發生了轉變,而是小女孩的勇敢幫自己迎來了機會,斯皮爾伯格是在鼓勵女孩們要勇敢,在壞的處境裏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接下來的故事便順理成章,這對臨時的“爺孫組合”在抵擋外侵的過程中培養的厚實的感情,小女孩成功策反“好心眼”,向英國女王求助進攻巨人島。
童話多是兒童視角的,但《圓夢巨人》在更多時候卻是老人視角,如果説在開頭有一些孩子視角或者觀眾視角的話,那麼隨著情節的進展,斯皮爾伯格悄悄地敘述口吻變成了自己的,很多時候,會産生這樣的錯覺,“好心眼”就是斯皮爾伯格,斯皮爾伯格就是“好心眼”,他嚇唬小孩們,又帶著小孩玩,給小孩製作玩具,用美夢守護孩子的睡眠……《圓夢巨人》不會是斯皮爾伯格的經典作品,但卻是他獨一無二的電影。
聯想到最早給他帶來的巨大名聲的《辛德勒的名單》,再對比來看《圓夢巨人》,會覺得斯皮爾伯格變了,他不再關心歷史,也不想再用悲劇為自己的創作增加一份厚重。在《戰馬》裏,他在尋找和解,這部電影因此被批評缺乏力量感,但其實斯皮爾伯格在該片中流露的溫情才是最值得關注的。現在,斯皮爾伯格把這份溫情帶進了《圓夢巨人》裏,並無所顧忌地放大了它,作為觀眾,盡可以敞開心扉,通過電影與這位溫暖的爺爺式的人物盡情擁抱。 (韓浩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