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13日發表社論指出,島內供電連日來在面臨壓力,頻頻亮警戒紅燈,外界因而傳出“重啟核電”的呼聲。昨日臺灣工商界大老會見蔡英文,會後一度傳出蔡英文承諾如果電力短缺,“核能將是選項之一”;但蔡英文辦公室隨即否認,稱蔡英文仍堅持2025完成“非核家園”目標,絕不因一次意外即放棄。
該社論指出,這樣的反應,並不令人意外。去年蔡英文剛上臺時,政策上不時出現“發夾彎”,當時她人氣仍高,對任意轉彎的批評並不在乎。但最近半年,蔡英文支援度一再下滑,她在“一例一休”、“前瞻計劃”、兩岸政策上均備受批評,嚴重損及整個臺當局形象,她反而嚴厲拒絕作出政策修正。其心理,似乎頗有“退此一步,即可能墜谷”的焦慮,顯示她的自信心已大不如前。
以這波供電危機為例,蔡當局除要求公家機關在午間關閉空調,更連下十二道金牌,要求大林、大潭與通霄等發電新機組在未完成測試驗收下,即先行以“試車”方式投入發電。這些作法,均凸顯島內已瀕臨供電不足的懸崖,更顯示臺當局的因應措施已到了不惜“行險以徼幸”的地步。而官員仍厚顏狡辯,不承認臺灣已面臨缺電危機,這根本是鴕鳥心態。
該社論又指出,公家機關禁開空調,估計每天能省下的電力約僅20萬瓦,這連一座火力發電機組二三成的發電量都不到。試想,蔡當局連靠擠毛巾壓榨的電力都要斤斤計較,又怎能説服民眾認為供電無虞?
再説,未完成試車的新機組倉促投入發電,也是一種冒進作法,對於臺電工程人員的安全而言,也是很大的威脅。以大潭七之一號機為例,原定上月啟用,但正因為投入倉促,以致出現多次零件故障,不僅並聯失敗,更要延後一個月才能上線發電,這是得不償失。
該社論表示,面對外界的指責,蔡當局不檢討自身的能源轉型計劃是否有疏漏,卻急著將責任歸咎於天災與臺電施工不力,甚至暗指近期民意的反彈,只是“有心人”要操作重啟核四。這樣的想法,都不是健康的心態。這波供電緊張,主要當然是和平電廠輸電塔倒塌導致電力無法外送所致;但僅一座電廠輸送困難,就造成全臺灣的供電告急,不是莫大的警訊嗎?蔡當局“非核”家園的美景,只因倒了一座電塔就讓民眾期待幻滅,這樣的願景未免太脆弱。
臺當局將供電吃緊歸咎臺電新機組並聯發電的進度跳票,這也是“倒果為因”的指控。一座大型火力發電從採購、安裝,到測試完畢上線穩定發電,往往耗時至少3至5年。而臺電為了彌補臺當局的能源轉型計劃缺口,緊急採購單迴圈燃氣機組安置在大潭電廠應急,施工期程被壓縮到短短半年。新機組過度趕工,勢必要犧牲安全,也難怪電廠問題叢生。
該社論強調,事實上,民眾對能源轉型必須付出代價並非毫無心理準備,但蔡英文先前把非核家園的夢想説得太過美好,如今人們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蔡英文當時説,即使關掉全部核能電廠,臺灣也不會缺電;天然氣發電比重提高至五成,島內電價也不會大幅上漲。而如今,核電機組只停了一半,缺電危機即已迫在眉睫;天然氣發電比重還未提高到五成,但臺電的採購成本已增加上百億元新台幣,也埋下電價走揚的伏筆。
不僅如此,臺電動用“需量競價”以高價向用電大戶購回電力,機率也愈來愈高。“需量競價”本來只是作為電力調度之用,如今已變質為配合臺當局宣傳不缺電的“遮羞布”;而臺電付出的高價購電費用,最後還不是等於民眾埋單。
這波限電紅燈,映射出蔡英文能源轉型承諾的處處破漏,也加重了她的誠信危機。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