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政治

楊昆福:臺南銅像風波再現綠營“自我再殖民 ”

2017年04月24日 16: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南烏山頭水庫的日本技師八田與一銅像被 “斬首”,引發綠營強烈不滿,針對此事,媒體人楊昆福在《臺海》雜誌第131發表題為《臺南銅像風波再現綠營“自我再殖民 ”》的評論文章,詳細的分析了日本技師八田與一銅像被“斬首”以及孫中山銅像被暴力拉倒等事件中,臺當局的態度所表現出的深層次含義。楊昆福指出,民進黨當局這種“反中媚日”“自我殖民”的總體操作策略,勢必將引發不良的後續效應。

  評論內容如下:

  今年4月中旬,位於臺南烏山頭水庫的日本技師八田與一銅像被島內統派團體成員“斬首”,引發綠營強烈不滿。親綠媒體高度聚焦並加大批判撻伐火力,深綠支援者更是群情激憤,進行抗議表達不滿,而主政臺南的民進黨籍市長賴清德也大為光火,不但第一時間下令“緝兇”,同時成立專案小組進行偵辦,並表態在58日八田與一忌日前修復銅像,等等。對於該事件,綠營為何會反彈如此激烈,個中折射出哪些深層次問題?又將産生何種後續效應?

  應激反應凸顯“媚日史觀”

  在此次日本技師八田與一銅像被“斬首”事件中,臺南市長賴清德極力向日本示好,生怕開罪日本。他不但親自用日文致函日本“説明事件經過”,並且公開聲稱臺灣地區與日本之間所謂的“穩定關係”,不會被任何“親中仇日”的“情緒性行為”破壞,並強調該事件“反而讓更多人了解八田與一對臺灣的‘貢獻’,並鞏固臺日合作關係。”顯然,賴清德取悅日本的用意躍然紙上。而“獨派”人士甚至公開叫囂,呼籲民進黨當局要保護好所謂的“臺灣民族英雄銅像”,這種荒謬至極的表述著實令外界錯愕不已。在該事件中,綠營的群體性應激反應,無疑再次暴露了他們“親日媚日”的扭曲歷史觀。

  20142月,同樣在臺南,矗立在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孫中山銅像,被來自臺北,當時名叫“公投護臺灣聯盟”,如今整並更名為“自由臺灣黨”的“臺獨”組織,用繩索暴力拉倒,並被漆上政治宣傳口號。而同樣也是臺南市長的賴清德,不但態度消極,後來甚至下令將銅像底座剷平,與現在處理八田與一銅像被“斬首”事件,儼然是兩套標準。其實,臺南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孫中山銅像早就被臺南市政府盯上了。據臺灣媒體報道,20139月,臺南市政府便打算“遷移”孫中山銅像,當時還引發了藍營反彈,進行紮營抗議,臺南市政府只好暫時作罷。而後不久,“臺獨”組織便強行拉倒孫中山銅像,此舉很難讓人相信這不是綠營在“唱雙簧”。

  近些年來,尤其是特定歷史事件紀念日來臨之時,臺灣島內的蔣介石或孫中山銅像不斷被綠營及其週邊團體破壞,有的被潑油漆、塗鴉、穿異裝甚至“斬首”等等,可謂被羞辱得“皮無完膚”。而面對藍營的不滿及反彈,綠營卻冠之以“轉型正義”為己方行為開脫,尋找“正當性”。此次,日本技師八田與一銅像被“斬首”,綠營卻是群情激憤,並對所謂“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進行歌功頌德,極力誇大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的工程師八田與一對臺灣農田水利事業的貢獻,然而對於“兩蔣”修建的近20個水利工程卻視而不見,刻意選擇性忽略。

  曾聲稱自己22歲前是日本人,日本名字叫“岩裏政男”的李登輝,數次公開宣稱“釣魚島屬於日本”及日本是他的“祖國”,2012年李登輝在展開環島“生命之旅”時,還特地到八田與一銅像前獻花。臺灣媒體報道稱,因追思八田與一,李登輝還曾經3度哽咽,可見李登輝應該真的是“情至深處難自禁”。顯然,這與他的“媚日史觀”有著莫大的關聯,而縱觀綠營上下,這種為日本殖民者唱讚歌,以日本為“祖國”的人估計不會在少數。

  “反中媚日”自我再殖民

  民進黨上臺不到一年,便大肆推動各種形式的“去中國化”策略。比如,一上臺便恢復充斥“臺獨”、“皇民”思想的教育課綱,試圖“獨化”臺灣年輕族群;去年11月,民進黨當局拆除了臺北故宮博物院12獸首;同月,民進黨民代劉世芳提案刪減臺灣“僑委會”預算,聲稱扯鈴是中國文化,推廣是在“幫中國統戰”;今年2月,民進黨籍的臺中市長林佳龍將矛頭指向孔子,表示國民黨“政權”將日本神社拆掉供奉孔子是為了“統治臺灣”,按林佳龍的邏輯,孔子被他視為國民黨的“統治工具”。而今年3月上旬,臺北故宮以“部分民眾質疑‘孔子與臺灣關聯’”,避免造成“社會對立”為由,不排斥在今年7月舉辦的孔子書畫展覽中,刪除“萬世師表”四個字。繼孔子之後,媽祖也受到波及。綠營繼續大搞文化切割,親綠媒體再指媽祖是所謂“國民黨拿來統治臺灣島民的最好工具”,等等。顯然,綠營在“去中國化”具體實踐中步步進逼,試圖割裂兩岸的歷史文化聯結。

  與之産生鮮明反差,綠營卻不斷美化日本殖民歷史,大力推崇日本文化認同,試圖強化雙方的“關聯度”。20153月,臺中市長林佳龍表示將重建臺中公園內的日本神社鳥居,盼能成為所謂的“臺中新地標”。此舉引發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痛批,她批判林佳龍是在“為殖民者擦脂抹粉”。洪秀柱表示,重建日本神社鳥居背後所代表的意涵讓人不寒而慄,並批綠營此舉是“時空錯置,文化認同錯亂”。洪秀柱此言不虛,種種跡象已表明,綠營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資源,在大搞“去中國化”的同時,正有計劃有步驟地重新建構對日史觀,試圖美化日本殖民侵略歷史,強化臺灣民眾對日本的“認同”,企圖切斷兩岸的文化臍帶,將大陸形塑成兩岸互動的“他者”,從而為“臺獨”鋪路。201611月,蔡英文甚至以臺灣地區領導人身份前往高雄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公然祭拜二戰時為日軍效命的臺籍日本兵,這種行為立即引發兩岸輿論韃伐。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評價歷史中的正義與非正義、侵略與反侵略、殖民與反殖民的價值標準不容混淆,更不容否定。任何堅持‘臺獨’史觀、枉顧歷史事實、企圖美化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企圖為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罪行辯解的言論都必將遭到兩岸同胞的一致譴責。”馬曉光的回應直接揭露了蔡英文此舉的本質,也是對綠營有力的回擊。

  在臺灣島內,綠營常常以“臺灣出頭天”來塑造悲情氣氛,並以臺灣本土代言人自居,刻意將“臺灣主體意識”扭曲成“臺獨意識”,並將之作為對抗藍營與大陸的政治工具。而在對日曆史問題上,則枉顧歷史事實真相,混淆基本價值評判標準,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在這樣的“自我再殖民”的臆象中,會出現類似臺灣地區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人林全“慰安婦也許是自願的”的説法,就不足為奇了。而此次八田與一銅像風波,綠營的群體性激情演出,文化認同錯亂扭曲的程度令人髮指,同時也折射出這種“自我再殖民”意識已滲入他們的骨髓。

  “親日媚日”有現實政治算計

  綠營“親日媚日”既有濃厚的歷史因素,也有現實的政治考量,並非簡單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一個術語所能全然概況。蔡英文在去年“520”就職演説中,便宣稱要與美國及日本等多方組建所謂的“價值同盟”,一上臺掌權便公然宣示親日立場,並落實在具體的政策推動當中。比如,在衝之鳥是“島”還是礁中,調整馬當局政策,公開表示“不持特定法律立場”。而在事關島內民眾切身利益的日本核災食品引進問題上,民進黨當局積極推動進行解禁,不斷引發島內民眾激烈反彈。201611月,蔡英文的副手陳建仁在會見日本訪問團時,甚至聲稱“臺灣與日本是命運共同體”。民進黨當局在諸多議題上,可以説是緊抱日本大腿。

  民進黨當局採取親日立場,在筆者看來,無疑是意圖“聯日抗陸”。在兩岸關係持續倒退惡化的當下,民進黨當局全面倒向日本,甘當美日制衡中國大陸的棋子,不惜在嚴肅且重大的議題上,出賣臺灣的利益,以換取一黨的政治私利。今年11日,日本對臺交流窗口——“交流協會”正式更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將日本與臺灣地區並列,綠營彈冠相慶稱這是他們涉外關係的“重大突破”。而作為對應的窗口,民進黨當局也立即正式決定把“亞東關係協會”改名為“臺灣日本關係協會”。通過這種關係的所謂“提升”,民進黨當局與日本在實質及形式上達成了某種程度的策略聯盟,而他們共同的矛頭指向,已不言而喻。

  然而,民進黨當局這種總體操作策略,勢必將引發不良的後續效應。一方面,綠營“反中媚日”、“聯日抗陸”,將使得原本缺乏互信的兩岸關係更趨惡化,使得兩岸和平發展紅利逐漸消失,同時也不利於東亞區域的和諧發展,為兩岸關係及區域的和平穩定注入了更多的變數。一方面,綠營甘於“自我再殖民”,刻意美化日本殖民統治,並在歷史問題上採用“雙重標準”,將繼續激化藍綠對立,撕裂島內社會,不利族群和諧。民進黨當局上臺後動用“公權力”,在“轉型正義”的旗號之下,對藍營進行政治清算與追殺,放任深綠分子製造事端,勢必將引發藍營的強烈不滿與激烈反彈,島內藍綠“二元分化”的社會可能將更趨固化,此舉對臺灣社會的長遠發展顯然將構成負面的影響。(作者係媒體人楊昆福,原文刊載于《臺海》雜誌第131期)

[責任編輯:王鑫]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